1900年8月15日,北京失守。慈禧太后化装成平民,带着光绪皇帝逃往山西。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被解除了。中华帝国的首都,成了八国联军脚下的废墟。随八国联军采访的俄国《新边疆报》记者扬契维茨基,描述了他所看见的北京被攻陷当天的情景。
傍晚,万籁俱寂,枪声早已停止,我重
新登上城墙,眺望城市。在这个古城的上空,曾经从夜里两点到下午两点,到处纷飞着令人生畏的弹药:燃红的铅弹,钢铸的榴弹,甚至还有中国人民用生铁制成的古老的炮弹。在这寂静的古老城墙上和在这神圣京都的城墙下,人们的鲜血一直流淌了十二个小时。
罗蒂是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以撰写世界游记而著称。在北京沦陷两个月后,他奉命前来为《费加罗报》报道中国见闻。他走进了北京城,眼前出现的仍是一片废墟。
几个褴褛的乞丐,战栗在蓝色的破衣之下;几条瘦狗,食着死尸,如我们在路上领教过的一样……经炮弹、机关枪光临过的北京,留下的仅有颓垣败瓦而已……一切皆颓坍了,但欧洲人的国旗,飘扬在各处墙上。
他来到天坛,看到:
这个往昔庄严肃穆的地方,现在任由野蛮人的马队驰骋。英国人派来的攻打中国的上万名印度兵,在那里扎营。他们的马,蹂躏着一切。草地上全是马粪。一个大理石的香炉,往昔是祭神时烧香用的,现在被英国人当做烧瘟牛之处……
洗劫北京,成了这些“胜利者”的节日。
当初被围困在使馆区时曾经发出紧急呼吁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森,也被联军们肆无忌惮的野蛮抢掠而震惊了。几乎就在人们欢呼援兵到来被解救的同时,这位澳大利亚籍的新闻记者,也把重点放在了报道联军们的抢掠行为上。8月17日他致电《泰晤士报》:
西什库教堂昨天被解救,北京目前完全由外国势力控制。抢劫正在有组织地进行。法国和俄国的旗帜,飘扬在故宫最好的地段,据信那里埋有皇宫财宝。日本人占据了一个宝库,据说里面藏有五十万两银子(约合62500英镑)。慈禧太后、皇帝、端王等高官逃亡到山西的太原府,然后从那里前往西安府(西安)。《北京公报》已于13日停刊。此地已无政府。
9月24日,莫里森致电《泰晤士报》:“由俄国人实施的对颐和园的有组织的洗劫已经结束。每件值钱的东西都被装走。”
最令莫里森感到厌恶和气愤的,是德国人的行径。他不断揭露德国统领瓦德西部下的残忍。“德国人继续到北京周边地区骚扰,其主要目的就是抢劫。”“有组织地洗劫那些早在德军抵达中国之前就已经投降的人”。他建议英国军队应该不听从瓦德西的指挥,结果激怒了德国人。
而此前,他撰写的一篇约3万字的纪实文章,由《泰晤士报》在10月14、15日两天连续发表。文中记叙了6月14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命令卫队枪杀街头的义和团成员和平民的情况。在他看来,是这件事导致了20日克林德被清兵枪杀。
1900年12月17日,莫里森在北京的朋友库朋斯齐写信给他,向他反映德国人破坏北京古建筑的行为:“你听说德国人最近故意破坏文化的行为了吗?他们破坏了明代建筑的科举考场的高塔,引起所有中国人的憎恨。表面看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取木材作燃料。”十天后,莫里森在发给《泰晤士报》的电讯中,控诉了德国人的“肆意破坏”。
莫里森不停地揭露八国联军特别是德军的野蛮,令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瓦德西十分恼火。瓦德西在1901年2月2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才从报纸中得知,我一直受到英、美、俄三国报纸的激烈攻击,其中,尤以造谣总汇之《泰晤士报》为最。该报的报道都是莫里森先生所写。此人像那些英国记者一样,喜欢夸大其词,我应当特别对他注意。
不只是德国人对莫里森的报道感到不快,因为莫里森的文章中写到公使们的怯懦,西班牙公使对他也“非常恼火”。(《在历史现场――换一个角度的叙述》李辉著,大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