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选入金庸武侠小说的新编语文读本的叫好声中,有一种叫好声特别值得注意:西南师大文学教授韩云波说:武侠小说里面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同时,侠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阳刚之气,正是中国文化深处的梦想,对国民的人格形成会有深远的影响。韩教授的这种认识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武侠小说对国民
武侠精神的核心是忠义精神。按照文人学士们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无疑是神圣和美好的。可是,他们竟看不到由此而造成的历史的另一面竟是那样的悲苦和残酷。人们的生存,是要靠社会的有序化作保障的,而当人们把生存的希望全寄于忠和义的时候,其所依靠的就不是社会的有序化,而是转向对社会个体依赖,换言之,是对社会生存保障的绝望。当人们绝望于社会而只能依靠个人的时候,其间的关系就只能是忠和义!当然,人类道德中是应该有一定的忠和义的,但中国人却把忠和义,推向极端,扭曲而变异。
可是,被黑暗逼出来的东西――忠义,又加深了社会的黑暗。因为忠义不是对全社会负责,而是对个人负责,大而言之是为某个团体负责。所以,这就决定了个人的品格和行为中的游民本质。为报“知遇之恩”,把生死置之度外,把仁义二字发挥到顶峰。忠义落实到组织上,规则和皇室毫无二致,上有草头王,下面等级森严,搞起处罚,或是产生内讧,总是血淋淋的。对内的感情维系是忠义,理性是等级。对外,尤其是对不利于己者,则无理性,无良知,所有的流氓无赖劲都可以使出来,甚至相当残酷毒辣。只能痛痛快快地破坏,不能扎扎实实地建设,因为没有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吃大户”,“分大户”,“大块大块地吃肉,大碗大碗地喝酒”,便是其追求。
这就是武侠精神――忠与义的本质:中国历史文化的毒瘤。在现代社会追求规则化和民主化的今天,用这个毒瘤能培养国人的什么人格?(《文汇报》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