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努力或绩效上升的情况。究其来历,则源于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
1924年,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搞了一项试验。他们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研究小组选
“霍桑效应”对教育领域同样不乏借鉴意义。比如说,教育分化问题。现在,示范小学与非示范小学、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形同两极;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中,也往往存在有优秀班与普通班之别。殊不知,如此人为分割教育资源,划分学生优劣,固然可以激励一部分学生的进取意识,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另一部分学生垂头丧气,自卑松懈。
国外一所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这所学校在入学之时,依惯例要按智力测试情况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试结果由于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所谓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 即那些普通的孩子 明显高于普通班。这也可以看作是教育中的“霍桑效应”。(《经济日报》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