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1889-1973),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他还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
“他的文章确实太少了”
在清华,张奚若主讲西洋政治思想史等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张奚若虽然是有名的大学者,但一生著述并不多。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称他是自己“最老的朋友”,金在回忆录中也不无感慨地说:“他的文章确实太少了”。在这位老友的印象中,张奚若只发表过一篇《主权论沿革》的文章。金岳霖的记忆显然有误,张奚若在政治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并非只有一篇,不过也不是很多。张奚若发表的《社约论考》、《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等论著,在当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请蒋介石滚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奚若亦随校西迁,并任西南联大政治学系主任。一次,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四校联合举办时事讲演会,由张奚若主讲。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面对六七千名听众,他对国民党展开了猛烈抨击。讲演一开始,他就说:“现在中国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所垄断。”张奚若接着说:“在报纸上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名词‘赤匪’,假如共产党可以叫做‘赤匪’的话,我想国民党就可以叫‘白匪’。其实‘白’字还太好了,太干净了,他们简直就是‘黑匪’!”他还给国民党政府下了一断语:“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因此,中国要有光明的前途,只能是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他说:为了国家着想,也为蒋介石本人着想,蒋应该下野。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
建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张奚若以民主教授的身份出席会议。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新中国的国号问题,争论颇为激烈。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张奚若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还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好。张奚若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与会代表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张奚若的提法好,一致同意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整风运动中的十六字
1957年春天,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一场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从这年5月上旬到中旬,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座谈会。在5月13日的座谈会上,张奚若提出了反教条主义的问题。5月15日,张奚若再次发言,重点谈到了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并将其概括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他解释说:第一是好大喜功,总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大,不管人民的生活和消费者的需要如何,只要组织规模大才过瘾。第二是急功近利,表现为强调速成,把长远的事情用速成的办法去做。第三是鄙视既往,许多人忽视了历史因素,一切都搬用洋教条,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东西看作封建,都要打倒。第四是迷信将来,认为将来一切都是好的,都是等速发展的。
在随后的反右派运动中,参加座谈会的民主人士里有相当多的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张奚若是幸运的,没有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而且继续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负责人。据称,其中原因,一是周恩来力保,二是毛泽东虽然对他的十六字批评不满意,但又认为“张奚若是个好人”。(《百科知识》2005年3月下半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