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在上海病逝,年仅59岁。
画家:画作天价创纪录
1946年4月12日陈逸飞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
15岁时,他不顾父亲劝阻,执意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1963年以优异成绩念完预科,直接升入同校大学部油画专业。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宿舍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但他在熄灯之后还要悄悄溜到素描教室里去用功。
1977年,年轻气盛的陈逸飞与魏景山一起,创作了著名的《占领总统府》。他们大胆地从俯瞰天下的角度进行构图,将人民解放军昂扬的斗志和对胜利的欢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蜚声画界。
陈逸飞1980年自费赴美留学,攻读美术硕士学位。1984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在自己开的画廊里为陈逸飞举办个人画展,从37幅画作中挑选了一幅描摹周庄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是年,哈默访问北京,把油画赠送给邓小平,并给画改名为《双桥》,寓意架起中美人民的友谊之桥。翌年,联合国选取《双桥》为首日封,且专门出了纪念邮票,从此,陈逸飞名播遐迩,双桥亦名扬天下,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周庄成了中国第一水乡。
1991年,陈逸飞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油画作品《浔阳遗韵》,以137万港元打破了在世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1998年,他的《罂粟花》以387万港元拍出,成为其油画作品拍得的最高价。他也是第一位与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画廊签约的亚洲画家。
商人:最初做服装没考虑挣钱
1993年,陈逸飞回国创业,当时办公面积只有10平方米,次年逸飞影视公司成立。1995年至2000年的几年间,陈逸飞接连成立了逸飞模特经纪公司、逸飞服饰公司、逸飞集团。2001年逸飞服饰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4亿元人民币。2002年,一本厚达400多页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问世,逸飞集团开始向传媒业进军。
陈逸飞生前谈到这一系列商业行为时说:“我开始做服装的时候,也没想办这样的一个公司需要多少钱,能挣多少钱,只因为懂艺术,喜欢服装,常参加一些服装评比活动,我觉得可以试试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周围的人穿得还不够好看。一个城市,服饰就是她的风景线,能把这道风景线打扮得漂亮些,也是我的责任。”有一次,陈逸飞正在画室画画,突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穿着“逸飞”牌时装,拉着男朋友的手,从他的窗前经过。陈逸飞马上丢下自己手中的笔,悄悄地在后面跟踪了半天――他喜欢欣赏自己设计的服装穿在别人身上的开心劲。
导演:银幕就是游动的画布
念中学时,陈逸飞家附近有一座电影院,他在那里看了多部前苏联影片。电影情结一
直缠绕着他,使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再次有“触电”的欲望。1993年他完成的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整个影片没有故事和对白,画家梦游似的追随着一个女子的形象,使画面像是一幅幅游动的油画画面。
此后,他又拍摄了《人约黄昏》《逃往上海》等。至于拍拍停停、费尽周折的《理发师》,陈逸飞曾透露自己其实没什么奢望:“我最大的希望是让普通观众注意它,让专业人士觉得有点不一样。《理发师》已经成为我艺术生涯的一部分。我不是在玩票,它更像我的小孩,放不下啊。”
自评:我有一双画家的眼睛
我有一双画家的眼睛,我把从画中悟到的东西运用到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中去。
这些年来,常会有朋友对我说:你做事,做一样像一样,干一行成一行。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好的称赞。有时我也会问自己,干嘛这么累?我是这样的性格,我选择了这样的活法。做事,我有自己的原则,第一是喜欢,第二是有条件去做,第三这事儿要对周围的人有益处。对于要做的事,我先去想它,想通了,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其实,画家并不是在创造美,而是发现美,是把美的东西传达给观众。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他的眼睛不能只局限于一块小小的画布。这也就是我在绘画之外,还要去拍电影、设计服装的缘故。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表达美,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告诉人们什么。
现实中的陈逸飞很低调,很少接受采访。他的名片上只有姓名,并未一一罗列自己的身份和职位。 (《京华时报》《解放日报》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