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归汉语写作的博雅传统

2005-04-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在翻阅民国时代《大公报》、《申报》上的评论,都是当时的一些大家如胡适、傅斯年、蒋廷黻、丁文江等写的,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让人在感叹其说理的清晰同时为其文笔的雅致折服。其时的文人学者总会尽量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文字通畅、优美,字里行间的蕴藉之美、义理之厚让人回味。

现在的时评、文化

随笔,读起来总让人觉得“美中不足”。要么像杯白开水一样乏味;要么大量使用西方的学术名词,句式欧化得佶屈聱牙,不知所云;要么就是一副真理在手舍我其谁的架势,感觉是在与读者“格斗”,没有一种斯文的大家风范。

汉语写作的这种博雅传统是如何断裂的呢?笔者认为个中原因在于,1950年代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对于博雅的汉语写作是一次打击,大量的综合性院校被裁剪成单一的技术性院校,文科被大量压缩。高校成了培养螺丝钉的流水线,根本就无从顾及学生的性灵与表达能力。(《文学报》4.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