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并无名作品
作家艺术家的著名,是因其作品著名,塑造的艺术形象著名。如今不同了。著名作家艺术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除了本人的名字著名外,其作品,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说著名,连叫个什么名,也没几个人能记得。被捧能著名,挨批能著名,离婚能著名,装嫩更能著名……“功夫在
获奖戏 敲门砖
一台戏,一台节目,费时一两年,花钱几百万,为的是到上面参加大赛。一旦拿了奖,开庆功会,发奖金,提职称,定级别,便忙得很。戏呢?节目呢?回来后早散场了。敲门砖一块,敲开大门砖也就扔了。
演给当地人看看,演给周边人看看,不好吗?
这么想的人好糊涂。一则,那样的戏,那样的节目,能有多少人愿意买票去看?再则,为了大制作,财政补贴早花光了,接着演下去,还得再申请补贴,这包袱怎能背得动?目的达到了,包袱甩得越快越好。
花钱买吹捧文章
开作品研讨会,照例要宴请入会者。会上作了发言,照例要发个红包。将发言整理成文章发表,照例要先给润笔。这里所说的照例,照的是左邻右舍之例,或者上上下下之例,而非是先前之例。先前无此例,今时新例也。
本来应该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可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嘴一短,只够着说好的,够不着说坏的。手一短,也只够着写好的,够不着写坏的。不是不想实说,不是不想实 写,只是嘴短了,手短了,我嘴不说我心,我手不写我意,能有什么办法?
实践出真知。请人开研讨会,请人作发言,请人写文章,要想得到一片叫好声,便有了放之大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让他嘴短!再让他手短!
《今晚报》4.25张雨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