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纪中在新出版的散文随笔集《行走江湖》中,揭露了影视圈里越来越离奇的“商业化”现象。
他说,原来的商业化是作为影视的结果,在商业化的结果之前影视还有属于创作的范围,有创作的决定权;现在“商业化”提前了,人们(利益相关者)急躁得连“等待”的心情都没有了。
例如,拍《神雕侠侣》
,“商业化”从“选演员”就开始了。在角色的考虑上已经完全不是从演员的外形特点、性格特征、创作能力等出发,而是看谁最走红。投资方依据电视台的收视率提出人选要求。然而即使是看收视率,也不管其他诸如剧本的基础、演员的总体配合、主创的各自发挥等多方面因素,只看谁主演的。整个创作的复杂、成功因素的概率最终被偏激到某一两个演员的身上。电视台说,“要是某某人来演,我们肯定就买”。而这个某某人是不是与小龙女、与杨过合适,根本不管,只要这“某某人来演”能够将片子卖出去就行了,因此他们绝对不从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人物的要求出发,只是一个盲目的收视率期待。殊不知这样的要求最终要毁了收视率,也毁了戏,毁了演员。
商业、市场的急功近利,如果一定要和原本不与利益纠葛、实事求是的创作纠缠在一起,结果会是两败俱伤,最终的“作品”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既无创作的标准,也没有商业的赢利。
(《北京娱乐信报》5.22 赵明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