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5:00,人民大学2001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陆明(化名)手里捏着一卷报纸,走进“水穿石”咖啡厅。角落里的一个同样手拿报纸的男人站了起来,朝他招了招手,递上名片: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
陆明今天见的这个人,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师兄介绍的,那人称可以帮他搞到一个“进京指标”……
指标灰市的渐变据一位在高校负责学生分配工作的老师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教委逐渐放宽留京指标政策后,享受“政策保护”的部分国企,就开始有人把当年多余的一些“进京指标”拿出来用于交易。不过,当时并不能形成市场,一切皆是暗箱操作。
2000年,北京市教委有关部门宣布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用人,放宽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留京单列调控对象”的“留京指标”限制。很快,手中握有“进京指标”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卖家行列,大规模市场的形成便基于此。灰市内的价格规则
记者从中介那里了解到,指标最初的定价,均取决于这些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头头”,“本科生3万元,而作为中介,每介绍一人差不多能赚到2000元。”
这3万元的定价仅适用于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的13个专业(计算机、机械、建筑、汽车、通信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道路与桥梁工程、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专业)。 而体育和艺术类的就非常难办,因为一般单位很难有需要这类毕业生的理由,所以起价就5万元。
一般每年4月底5月初,企业人事经理手里掌握的剩余指标已然确定,便可拿到市场进行交易了。与此同时,在学校里,应届毕业生在经历了数轮求职后,对于职场和指标逐渐有了确切认识,也开始“购买户口”了。
条条道路通北京?
随着办理进京指标截止日期的日益临近,陆明发现如果你想要户口,又不想到市场上去买,还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毕业后直接进国家各部委;第二条,让自己成为留京单列对象;第三条,尽快打入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是进入“进京指标”相对宽裕的国企,然后跳槽。
然而想进入国家部委那样的单位,需要的不仅是成绩优秀,而且要有相当硬的“路子”;而为防止大学生进入国企后跳槽,早在1986年教委就做出规定,大学毕业生要与接收单位签订为期5年的服务合同,有一些院校甚至将合同期限提高到了8年。所以,后者代价也相当昂贵。
在权衡了所有的进京之路的利弊之后,陆明终于下定决心要购买“进京指标”。毕竟,那里明码标价,事情相对简单。
指标商品化背后的政策误区
对于日趋紧俏的“进京指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委官员指出,人事部门应反思相关政策的制定。他说,目前意义上的所谓留京指标、进京指标是在1990年之后才出现的。近几年教委制定的留京指标政策日趋放开,而北京市人事局的“进京指标”却相对稀少,致使目前把持大学毕业生进京政策主导地位的其实已经是北京市人事局,而政策的倾斜和不对称在客观上也给指标商品化提供了可能。
(《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