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孕育”了“第五代”导演

2005-07-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电影界有句话:“没有吴天明,就没有‘第五代’。”近日,这位与电影结缘45年的传奇人物回首了他与“第五代”之间的故事。

三天不给张艺谋饭吃

1987年,吴

天明导演的反映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的电影《老井》获得了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在片中既担任摄影师又担演主角的张艺谋,完美地实现了吴天明的执导意图。“当时我把副导演和摄影师分了3个组,到全国去找男主角。他们问我找什么样的人,我说就找像张艺谋这样的,脸上有像刀子刻出来的皱纹,就像刚挖出来的兵马俑。”结果出去找了一圈,连张艺谋回来也说:“找不着‘张艺谋’。”吴天明回答:“那你来演吧。”张艺谋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啊,我又没学过表演!”吴天明告诉他:“你有3个优势:你是学电影的,你熟悉农村,而且有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钻劲。”

张艺谋还真的没让他失望,他每天都跟农民住在一块,一闲下来就抓一把石子搓自己的手,把手搓得特别粗糙,再抓一把泥土,让十个指甲里面搞得黑黑的。最厉害的是,张艺谋为了让自己更像农民,天天背着一块大石板走山路,从50斤到350斤,背了将近4个月。片中有场戏是张艺谋和梁玉瑾被埋在井底下两三天。“当时我担心他们俩找不着那种奄奄一息的感觉,就说,你们能不能3天不吃饭?张艺谋说没问题,他真的3天没吃饭,梁玉瑾第2天就不行了,晚上去偷院子里的白菜心吃。”3天后,吴天明给两人弄了鸡汤,结果太“补”了,吃完两人连夜被送进了医院。后来张艺谋凭《老井》在东京电影节上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很多人不服气,吴天明却逢人就说:“他值这个奖。”

凑钱给张艺谋“种高粱”

上世纪80年代,吴天明当上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当时的西影厂,拷贝发行量居全国倒数第一;在全国上座率最低的7部影片中,有3部都出自西影。但在吴天明的锐意革新下,其麾下很快就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导演。那一年,西影的拷贝发行量一下子从全国倒数第一变为全国第一。

1988年,张艺谋第一次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其实,在张艺谋筹拍《红高粱》时,剧本能否通过还是个未知数。我一咬牙跟他说:‘时令不等人,先把你需要的高粱地种上再说。’我找来几个车间主任,给他凑了三四万元。他就拿着这个钱种了一百亩高粱地。”

当时张艺谋的编制属于广西电影制片厂,可吴天明不但破格给他分了房子,还把张艺谋的爱人也调进厂里来了。“很多人骂我,说凭什么给他分房子啊!我就说,那你也给我演一个《老井》,也给我拍一个《红高粱》出来,我立马给你分房子!”

帮陈凯歌“叫卖”《孩子王》

1987年的中国电影展上,当时陈凯歌的《孩子王》不在参加影展的正式影片之列,可很多外宾听了吴天明的介绍,却强烈要求观摩。于是西影就在中影租了一间放映室,准备安排一次观摩。可组织者却不让他们贴海报宣传。“我一听就有点生气,要了一个面包车就过去了。正好外宾都在那儿吃饭,一桌一桌的,一个阳伞底下几个人。我就手里举个宣传纸牌,一个桌跟前站一两分钟。我怕中影的人跟我起冲突,还让宣传处处长拿着照相机,跟他说:‘谁敢打我,你就给他拍照!’”结果没人打他,而吴天明却用自己无声的“叫卖”,成功地使《孩子王》在那一届电影节上售往了14个国家。

反过来感谢“第五代”

1989年,吴天明以制片人的身份赴美讲学。5年后回国,他发现中国电影界的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曾经呵护的影坛新锐如今已经各领风骚,而当初拍《老井》时那种齐心协力的场面也已很难再现。一下子,吴天明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1995年,香港邵氏公司投拍电影《变脸》,邀请吴天明担任导演。这部电影后来在国外获得了37个奖项,再后来,在中国首届导演协会的年会上,吴天明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他上台领奖时,台下所有导演都起立鼓掌,他这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曾经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在台上,吴天明深情地说:“我得过不少奖,可这个奖是在我的心里最重的一个。现在人家介绍我的时候,都说我是某某某的老师,是‘第五代’的什么。其实我身上泛的是他们的光环,反过来我要感谢他们。” (《羊城晚报》7.2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