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城剃头业:一道消失的风景

2005-07-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日,漫步北京街头,发现“理发店”已成了历史词汇,代之而起的是“美容院”、“美发店”等称呼。

在古代,中国人本不剃头,因为剃头是不孝的行为。《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于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没有理发业。国人理发始于满清入关,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

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京城地面广阔,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

老北京理发业的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理发用具。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据说旗杆是当年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的法令标志。剃头挑子可谓昔日京城一景,后来还被北京人编成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用来形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的情形。 (《北京青年报》7.2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