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对于城市中的企业精英们来说,正是走向事业巅峰的年龄。但是,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40岁却意味着他们在城镇打工生涯的终结。
中年农民工被城市“嫌弃”
在北京市宣武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年轻力壮的农民工最受用工者青睐,而年纪稍大些的则迟迟找不到雇主。今年
在大中城市里,人到中年的农民工正切实感受着被城市“嫌弃”的滋味。他们虽然工作更熟练、对城市更熟悉,但在体力和精力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正被一批批年轻劳力所替代。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农民工时,都明文要求年龄在40岁或者35岁以下,一些服务行业甚至要求25岁以下。京郊某仓库负责招工的翟先生说:“工人主要干装卸的活,年纪大的怕扛不住。”而一家被服厂的招工者说:“我们需要常年夜里加班,干的也是精细活,年纪大的精神不好,手头也不活,基本就没法用。”
返乡农民工与农村“不合拍”
农民工中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20定出山,40必收山。”但是,“收山”的农民工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很多人不会干农活,他们或者从零学起,或者成为农村闲人。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般都不会操持农活。一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离开学校直接进入城市,没有进行过农业生产的训练。二是因为他们往往是家庭的收入来源,比较受宠,家长很少要求他们去干农活。农村对打工者有这样的说法:“在外当孙,回家作爷。”
在河南省鲁山县金章村,一名村干部说,在他们村,打工多年又回到家中,年龄三四十岁的人很多。这些人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种:用打工的积蓄做些小本生意,或者买辆农用车搞运输;第二种:不会干农活,也找不到好的生意门路,只好在家带带孩子、打打牌,依靠多年的积蓄维持生活;第三种:回到农村突然失去了定位,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沉溺于打牌、赌博,将积蓄挥霍完了事。这位村干部总结说,打工回来的明显跟农村不合拍,讲究吃穿,不愿下田,半个劳动力也比不上。
企业对农民工“用而不养”
农民工之所以在40岁以后干不下去,主要是因为体力透支,同时没有其他资本可供出卖。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是企业对农民工“用”而不“养”,从不提供培训和提高的机会,造成他们技能老化、无法与年轻人竞争,到40岁左右时只好告别城市。有识之士认为,40岁左右,在城市工作超过10年的农民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不该让他们回流到农村,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工作。
城市对农民工“取而不予”
针对农民工40岁后大量返流农村的现象,有专家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城市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工病无所医、贫无所助、老无所养,被迫返回家乡,去寻求最原始的家庭保障。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城市留住这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外来工。(《市场报》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