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在河北、山西、安徽、宁夏等10个省(区)的20个乡镇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会议多、文件多、汇报多、接待多、检查多,长年累月穷于应付”,已经成为不少乡镇领导的工作体会。
会议每年大约60次。乡镇主要领导人参加县(市)召开的会议,一年在60次
接受上级文件总量约300至500种。这些文件主要来自县(市)领导部门,也有少量来自地(市)或者省级部门。其中来自县级的文件半数以上是部署工作任务的。同时,乡镇自身也大量向村庄等单位下发文件,每个乡镇一年中下发的文件在100种左右。
汇报材料在70至100种之间。通常凡是有检查有考核的工作,都需要有专门的书面材料。为了应对这个工作,每一个乡镇都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
大约100至150天有接待活动。平常时间来人就不少,年末检查考核更是成群结队。这些县(市)部门的人员下乡镇,往往临近中午,目标是奔着吃饭,所谓工作用几分钟就可以谈定,或者打个电话也可以解决。有的乡镇书记反映,2/3以上的上级来人没有任何积极作用。从费用来看,一般在账目上反映不出全部接待花费。某镇在决算报表上的招待费用是5万元,其实去年真正花费是16万元,而该镇的全部财政收入是120万元。
检查活动在20起至40起之间。检查名目繁多,通常上边有什么部门就会有什么检查,或者上边安排了什么重要活动,也就有什么样的检查。在应对检查中,地方上存在一种规律性现象:如果是省里来检查,市、县、乡、村都紧急动员起来,共同应付;如果是市里来检查,县、乡、村则都紧急动员起来,共同应付。在这个过程中,检查者永远是孤立的,犹如一叶扁舟驶入汪洋大海。被检查者利益一致,团结一心,共同对“上”,将检查活动消解于无形。
为了刹住因应酬而起的腐糜之风,高层规定了若干“不许”、“禁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进政府运行机制,因为这些不良行为根本上是从政府运作体系中衍生而来的。
(《社会科学报》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