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由上影拍摄的电影《鲁迅》和观众见面了。电影能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吗?
眉头紧锁,骨头最硬,一个也不宽恕,这几乎是公众心目中鲁迅的标准像。此次影片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充分吸收了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试图塑造一个新的真实的鲁迅。
导演丁荫楠这样描述鲁迅的形
在精神层面,电影在开头用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慷慨激昂的演讲来概括:知识阶级是独立而清醒的,不会见风使舵人云亦云,因而永远处于痛苦孤独之中。
“这段演讲词就是对鲁迅精神的提炼,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这是电影要表现的一个方面。”丁荫楠说,“另一面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鲁迅有对朋友和家人的温情,所以电影的后半部主要写他的家庭生活和朋友间的交往。”
“鲁迅最后的一段时光,有仿徨和反省,就像他去世前不久的一篇文章(《“这也是生活”》)中所写,‘删夷枝叶,注定得不到果实。’他最后感悟到自己一生过于注重大节,而忽略了生活。所以影片中,病重的鲁迅夜里让许广平开灯,要来回地看看房间。”编剧刘志钊说,这就是他感受到的鲁迅。
鲁迅之孙周令飞说,“过去过分强调他的战斗性和横眉冷对,批林批孔用鲁迅,批水
浒也用鲁迅,鲁迅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斯巴达克式的人物。这甚至引起了一些年轻人对他的逆反心理。”“让鲁迅从神坛上走下来,但走成什么样子合适?还原到哪一步?没人敢说。生活方面是有可能的,可以做,但是精神和思想上,还原成什么样子,很难有人做到。”
《?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39期柴爱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