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确实,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现象。另一方面,公众也应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
外交语言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
1.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2.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都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了其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3.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4.有时,一个事件,由于涉及到几个国家、牵涉到几个国家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就有可能得罪一方或涉嫌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辞,或打打“太极拳”。而在国际会议上表示“拒绝”、“否定”等意见时,一般并不直来直去,而是先肯定或赞扬一番,然后再委婉表达否定意见。不仔细听下去,还以为他是在表示赞成意见。所以,应该留意其“但是”后面的文章。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