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内涵 谈到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宝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五中全会公报颇多新意,如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老话题赋予了新内涵,这在整个“十一五”规划中是一个具有红线性质的提法。如果说过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是一种选择,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它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于提升农村、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维护农民权利,实现这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
将“自主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 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已被提升到“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上来。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于整个产业发展的判断,表明下一步政策、资金和人力投入将会向这个方面加强。
GDP增长目标从总量到人均 公报中首次引入了单位GDP能耗指标,对于资源利用率提出了一个强制、明确、量化的约束,体现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既可以实现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能够做到资源节约。
鲜明地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 因为工业化分工细了,必然需要服务业来黏合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整个工业化的水平。现代服务业将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世人瞩目 建设和谐社会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内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社会保障、就业、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在公报中都给予了更多的强调。
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全国联动的大格局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十一五”期间一个整体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全面展开。新时期的区域发展更强调整体协调。
规划既是发展的规划,也是改革的规划 有关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的“改革”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上端化,直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度化,向垄断行业、金融体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推进;三是人本化,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教育体制等诸多民生类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增强了改革的人文关怀;四是要从“参与”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两方面推进整个体制创新特别是涉外体制创新。(《?望》2005年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