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14日,经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空军和国防科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了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成立了体检组,下设飞行员政治思想和飞行技术审查以及飞行员健康调查和临床体检两个业务小组,共十多名核心成员。
这年10月,选拔队伍出发了。空军非
那时选拔航天员是先从档案筛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工作人员先后跑了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四大空军的十多个飞行部队。政治条件是选拔的重中之重,其它的硬杠杠就是年龄在30岁以内,身高在1.8米以下,体重为80公斤以下,身体健康。通过政治思想、飞行技术审查和初步体检,大约1840多名飞行员中,有215名符合初选条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筛选,初选合格者共88名。
接下来开始复选。复选要进行详尽的临床医学和航天适应性检查,由空军总医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初选组共同组成复选组,共有科研人员上百人参加。88名飞行员集中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住在一个封闭的小楼里,除了不准许和外界接触外连与家人打电话、通信都是被禁止的。参选的飞行员只知道体检,并不知道体检的真实意图。只是后来看了加加林登上太空的一些资料影片,参加选拔的飞行员们才对所谓执行“特殊任务”知了底。
临床医学检查科目排得极其详细,做检查的都是科主任等技术一把手。但是毕竟没有更多经验,体检标准只是比当时飞行员选飞的标准更高一些,百十条标准里包括身体无任何畸形,没有慢性疾病,没有严重的不良嗜好等。小到疝气、胃炎等都被列入不选之列。
随着一轮轮检查下来,受选人员在一点点减少。最有航天员选拔特色的当属航天特殊因素耐力的选拔,它需要对受选人员的前庭功能,超重、低压缺氧等在航天特殊环境下人的耐受力进行考核。当时研制的曙光一号飞船因条件限制,过载高达10个G值左右,所以对受选人员的忍耐力要求很高,要12个G才算合格。12个G的概念就是要承受12个身体重量的压力!当时就有一刘姓受选人员在离心机上进行超重测试时,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一检查肺被击穿,自然被淘汰下来,休养了十多天。
那时的检查非常富有时代特征。每名参加选拔的人员在做选拔科目前,先要掏出红宝书与选拔人员一起朗读一遍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进行检查。
在进行前庭功能的晕机检查时,让受选者坐上改装的安-2飞机模拟太空中的失重飞行。忽上忽下的抛物线飞行,飞机又是盘旋又是翻滚,被选拔人员不仅体会了失重,还要经受起飞下降时的超重。在几分种的时间里一会儿轻飘飘,一会儿千钧压身,鼻塞,黏膜充血,眼睛产生黑视,耳鸣脑涨,即使是这些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有的照样会在这样的超失重中交替进行的飞行中败下阵来,吐个七荤八素,面色苍白。
到所有项目检查完,空军总医院那座神秘的小楼里就剩下33个人了。从1971年1月到5月,评审组最终选定20名预备航天员人选。从33名到20名,专家们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斟酌,综合评定出来的。这与当时前苏联和美国的选拔比例基本相符。(《人物周报》10.14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