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十几名母亲自发在公园里替自己“年纪不小”的单身子女“相亲”。至此,适龄青年的婚恋问题进入社会公众视野。
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
“结婚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比单身的生活更幸福才结婚呀。”28岁的曹小姐坚持婚姻不能凑合,她以为,如果遇不到自己满意
中国社科院的王振宇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不认为结婚是必需的,单身已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选择。”
无论是生活方式上,还是对待婚姻的价值观念上,这次单身潮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很多人是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反映出社会变迁中人们观念的变化。
个人的危机程度很轻,成为此次单身潮的一个特点。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陈新欣女士也表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已经不再受到认可,单身已经不再代表着不幸。
“现代人对婚姻的诉求也在发生变化。”一家交友网站经理金先生认为,过去不少大龄青年是“为结婚而结婚”,但是现代青年的婚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更看重双方思想的交流和有共同语言。另外,不婚族、晚婚族的增多,也令青年人对适婚年龄的焦虑感逐渐减少。”现在的青年解决单身问题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时尚。单身俱乐部、酒吧交友、单身旅游团等都是时下流行的方法。
单身女白领错过婚配最佳时机
一家婚介所的王女士表示,如今的“婚配难”与过去的“老大难”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去的老大难,一般都是指外表条件比较差、经济能力比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的一些大龄青年。但现在很多大龄未婚青年,不仅文化程度高,经济能力强,而且相貌也绝对不差。甚至有部分人因为太优秀反而使婚姻问题变得困难。”
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很多年轻人忙着发展自己的事业,等到有时间关注个人的恋爱婚姻问题时,通常已经进入了事业的稳定期,也错过了最好的、最有激情、最有“感觉”的年龄段。
单身女白领越来越多,是这次单身潮的另一个特点。这几年显现的青年单身问题主要集中在女性身上,而且是越优秀的女性,择偶越难。
婚姻专家分析认为女性往往要求男性比自己更强,所以限制了其择偶范围;女性要在事业中获得成功,可能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从而耽误谈婚论嫁;家庭的传统观念也施加给女性更多婚姻的紧张感。
进城女工:“城市里谁要我们,农村里我们找谁”
在北京打了8年工的江西武宁县人小罗,今年已经27岁。也被家里叫回去相过对象,但她还是跑回了京城。她坦言回自己家已经“过不惯”,更别说嫁在家乡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城女工的择偶困难日渐显现。她们的生活已经城市化,但地位并没有城市化。于是,择偶出现了两头难的情况。她们的眼光是仰视的,对同样进城的农民工看不上眼,但也很少能得到城市男青年的青睐。“城市里谁要我们,农村里我们找谁。”进城女工时常这样说。
“在未来,婚姻生活的主流生活地位仍然是稳固的,婚姻在社会发展与人类繁衍中仍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单身生活可以得到尊重,但不值得提倡。”专家们认为。 (《中国青年报》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