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停薪留职”留下后遗症

2005-11-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停薪留职”曾经是“下海发财”的代名词。

商海扑腾20载,国家富了,“停薪留职”者已经人老珠黄。有人衣锦还乡,有人输得精光。于是想到了当年老单位,“薪”停了,“职”不是还在吗?但世道在变,法律也在变。1995年1月1日《劳动法》施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铺开,“停薪留职”的做法便被

停止执行。特别是许多国企处于改制阶段,有些单位破产了,有些单位被兼并了,一鞭一鞭抽在“停薪留职”者身上,也许,他们不仅商海呛水,有些更是无“家”可归。

北京市劳动仲裁委员会介绍:如今因“停薪留职”与原单位发生纠纷的案例颇多。

追忆似水年华

1961年出生的张绮,清华大学毕业后,分到了当时人们眼中的好单位。然而,张绮最向往的却是个性的发挥。1983年,张绮毅然离开单位,投身一家经营钢材的外企,并很快成为驻中国副首席代表。

1985年,单位的一纸通知让张绮陷入矛盾中。限她半个月内回单位上班,否则要收回分给她的房子。一边是月薪1000美元加提成的高薪待遇,一边是象征着中国老百姓的根的房子,该如何抉择呢?

权衡再三,张绮最终选择了76平方米的房子。

重新回到单位的张绮,就像冲出鸟笼的鸟,翱翔了一番后,再次闷居在鸟笼中,领着每月五六百元人民币的工资,过着日复一日单调的两点一线生活。这种落差一度让她陷入迷茫之中。

调音师 无处退休的尴尬

著名调音师顾伯良生于1944年,15岁时到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干就是30年。1993年,顾伯良成为学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员,申请“停薪留职”,也就是“下海”。

顾伯良到了广州,担任某企业的钢琴顾问。

1998年,学校公房出售,在办理手续时,顾伯良被要求在一张申请表上签字,内容是:我自愿离开中央音乐学院,把人事关系转到国家人才交流中心。顾伯良没有签字,直至今天,他还没能将房子买下。

此后,顾伯良提交了二十多份申请,要求回校工作和内退,均未果。2004年3月16日是顾伯良的法定退休日,他打报告要求退休,学校要求他出示当初“停薪留职”的证明以及他要求回校工作的证明等。

今年1月17日,顾伯良被告知:学校不能办理他的退休手续,因为早在1998年购房时他已被当作自动离职处理。顾伯良懵了,1998年的处理,今年才告知。自己已经61岁了,数年等待的结果竟是无处可退休!顾伯良申请人事仲裁,要求确认自己和学院的劳动关系。

7月13日,中央音乐学院将顾伯良起诉致北京市西城区法院。10月22日,法院一审判决维持学院对顾伯良的处理。顾伯良不服,上诉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主流上看,政府不会再提倡“停薪留职”,虽然它在过去也许解决了当时的许多问题,但毕竟是一种非常特殊、甚至很不正常的现象,留下许多“后遗症”。

(《法制早报》11.1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