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爆发的骚乱,在短短两周内已经超出它的“摇篮”巴黎郊区,迅速蔓延到法国境内的7个大区的25个省。
二战结束后,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法国采取“广纳博取”的移民政策。为此在各大城市的郊区大规模兴建高密集居住区,并将这些居住区称为“Cité”。
在数以千计的“Cité”中,位于巴黎北郊的
他居住的一栋20多层的居民楼里,有上百户移民家庭。这里既没有警察,也没有清洁工人,甚至连邮箱都没有。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楼房入口的过道成为年轻人“方便”的场所。阿姆德说,他和几名邻居已经给负责这座居民楼的政府机构多次写信,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是,他们从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对于这种繁华市区与贫困郊区并存的局面,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似乎并不关心。
阿姆德说,居住在这些贫困郊区的年轻人,从少年时代就一直在体味着被遗忘的感觉。于是,当骚乱的导火索被点燃之后,他们纷纷走上街头发泄怒火,以吸引长期以来对他们漠不关心的法国社会的注意力。
22岁的阿米尼从16岁辍学以来始终没有工作。他的生活包括两部分:白天睡觉;晚上和周围的年轻人一起酗酒。他说,拉库尔纳夫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只是,他们远远不如自己这样“安静”,因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贩毒、偷窃和斗殴。
阿米尼和很多年轻人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但是,在求职时,他们却不断收到雇主不公平的待遇,仅仅他们的名字和居住地就足以令雇主“望而生畏”。
阿米尼说,在骚乱爆发之后,他的生活内容有了改变:白天仍然是睡觉,但是晚上却不再酗酒,而是出门骚扰警察。他说,他从出生时就有法国护照,但从没真正拥有法国人的身份和权利。他参加骚乱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法国社会,他和周围的年轻人需要一份工作和社会的尊重。
绝大多数法国人希望,政府能在骚乱之后作出反思,为外国移民的教育和就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融入法国社会。 (《青年参考》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