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中国人感慨“韩流”迅速走红中国的同时,人们也许不知道,50多年前,中国话剧《雷雨》在韩国造成的轰动效应丝毫不逊于今天“韩流”在中国的影响。
莎士比亚败给了曹禺
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国人民重新获得独立,流亡海外的韩国艺术家们纷纷回到汉城(今首尔)
当时,韩国演出市场上充斥着庸俗低劣的市民剧,“忠君宿命”的陈词滥调比比皆是,这让韩国艺术家痛心不已。为了排演符合社会需要的进步话剧,韩国艺术家们发起了“先锋演剧”运动。
汉城的乐浪剧会是当时倡导“先锋演剧”的主力,剧会的骨干李署乡挑选出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话剧《哈姆雷特》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让同行们从两者中选择一个,作为1946年韩国“光复节”的献礼剧目。由于《哈姆雷特》有太多的欧洲古典式长诗台词和内心独白,让新入行的话剧演员看得眼晕,大家公认该剧不适合在韩国演出;而《雷雨》更能反映出与中国类似的韩国封建社会的残忍与无情。最后,众人一致选择了《雷雨》。
《雷雨》公演轰动汉城
1946年8月15日“光复节”,《雷雨》在汉城首演。在韩国著名演员金东园的回忆录中,对这次演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评语。
1950年6月,刚刚落成的韩国国立剧院再次将《雷雨》搬上舞台,并把这部话剧作为剧院的开张礼向观众推出。这次演出彻底征服了韩国观众。当剧中人丫鬟四凤得知自己身世以及她母亲侍萍与老爷周朴园的一段恩怨后,发出绝望的呼号,刹那间电闪雷鸣,韩国著名剧作家车凡锡回忆说:“当四凤与周冲一前一后奔向闪电时,一些看过几遍的老观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高呼:‘不要去,不要去!’一些老妇人甚至揪紧自己韩袍上的长丝带,扭过头去,不忍再看!”一位韩国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望着大幕徐徐落下,安魂曲缓缓响起,感到剧作家慢慢地将书合上,大师的悲悯情怀久久环绕在剧场之中。”
《雷雨》在韩国戏剧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记录,原来预定演出两个星期,但为满足观众要求,不得不临时决定延长演出一个月。虽然加演了70场,观众仍然场场爆满,国立剧院的1500个坐票早已售完,甚至连站票都卖光了。整个汉城都被《雷雨》所陶醉,人们都在谈论《雷雨》。金东园在回忆录中写道:“因为《雷雨》是不需要什么解说的话剧,对观众来说具有无比的魅力。”
朝鲜战争爆发,《雷雨》被禁30多年
天有不测风云,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汉城国立剧院的演出不得不在26日停止。之后,剧团成员有的流亡,有的被抓壮丁,韩国话剧界出现了“曲未终,人已散”的惨状。1953年,在大丘、釜山等地避难的韩国话剧界明星,重新组织成一个新协剧团,决定第三次推出《雷雨》,地点还是选择在战后满目创痍的汉城。颠沛流离的汉城市民回到故乡后,看到《雷雨》再次上演都兴奋异常,演出同样受到热烈欢迎,于是剧团决定加演。但年底的时候,韩国有关当局从蒋介石集团那里得知,曹禺是一个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作家,于是下令禁止演出他的话剧。
1988年,随着中韩间政治障碍被消除,《雷雨》在被禁演30多年后重新回到韩国舞台。直至今日,《雷雨》仍是韩国国立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环球时报》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