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丁俊晖模式”的思考

2005-12-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5年,18岁的“神奇小子”丁俊晖从中国公开赛到英国锦标赛,两次夺冠的背后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国家培养”的例外

“丁俊晖模式”是一种区别于“国家培养”的自学成才模式。台球不是中国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也不是奥运项目,所以没有国家财政对运动员、教练

员从日常吃住到训练费用的资金支持。优秀的教练、正规的训练环境、大量的出国比赛机会,这一切都需要丁俊晖自己来寻找。为了培养丁俊晖,哪里有台球高手,丁爸爸就带他去哪里,省吃俭用,甚至卖掉了房子。丁俊晖的成功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条“国家培养”之外的成才思路。

“公私合营”的设想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主任张小宁说 “丁俊晖的成功,给中国的非奥运项目发展带来了启示。”按照他的设想,不久之后将会成立一支台球国家队,以社会培养为主、国家集训为辅的方案进一步完善“丁俊晖模式”。但这种新模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奖金怎么分?丁俊晖不同于姚明、刘翔,这类自主成才的选手获得的比赛奖金,要不要与相关管理部门分成?怎么分?

“放弃学业”的风险

丁俊晖一战成名,一些家长找到丁爸爸,希望他再“克隆”一个丁俊晖。但这种模式可以随意复制吗?答案是“很难”。因为抛开个人天赋不说,光培养所需的资金就足以难倒一大批普通老百姓。为支持丁俊晖在英国闯荡,光靠他爸爸卖掉房子的钱是远远不够的。依靠丁父在东莞结识的一批朋友共同出资,靠一个资金上的“丁之队”支撑,丁俊晖才有今天。而且还有“成品率”的问题。丁俊晖为台球放弃了学业,几乎没有退路,他和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如今在英国打球的中国孩子中,也只有丁俊晖算是冒了出来。由此可见,“丁俊晖模式”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解放日报》12.2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