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制造大飞机决策始末

2006-04-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发展大型飞机”作为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决策。

研制“运十”的骄傲历史

所谓大飞机,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它是民航使用最广泛的主力机型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王超平说,“大飞机项目曾得到我国几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早在30多年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对发展我们自己的大飞机制造业有所考虑。“运十”项目于1970年8月启动,由中央直接指挥协调,全国262个单位参与研制,1978年完成飞机设计,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天。

国际航空界对“运十”的研制成功给予高度关注。路透社曾载文说:“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

但这个项目最终下马。80年代中期,“运十”项目在没有经过正式程序的情况下不了了之。

“三步走”没有走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对民用飞机工业发展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装配和部分制造支干线飞机,当时主要是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与国外合作,联合设计研制100座级飞机;第三步是2010年实现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干线飞机。可惜的是,“三步走”没有走下去。

“运十”项目下马后,中美合作的“麦道项目”作为国内研制大飞机的一种延续又进行了近十年。1998年,一切有关大飞机的研制工作彻底停滞。

关于大飞机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十五”计划没有再安排大飞机项目。但是,由于大型飞机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领导层面临着新的历史抉择:中国要不要自主研发大飞机?

科学家呼吁自主研发大飞机

耗资5.377亿元人民币研制的大飞机“运十”,从1985年2月起,就一直停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里。仅比欧洲空客晚两年起步的我国大飞机制造业,自此举步不前。而空客已经成长为与波音比肩而立的航空业巨人,我国的一些航空企业不得不依靠波音、空客的发包工程吃饭。

据权威人士透露,2003年春天,王大珩亲笔上书温家宝总理。王老恳切陈词,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我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等都十分关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的研制,他们前几年就为此写过专门的咨询报告,积极建言献策。

“大飞机专项”论证

2003年6月,国家正式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同年11月陆续成立了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专项论证组。“大飞机专项”是第一个也是论证最为艰苦的一个“重大专项”。

“大飞机专项”的论证,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和怎么做”。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经济基础以及迅速成长的国内民航市场,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基础条件。

研制大飞机绝非轻而易举的事,会有许多困难有待去克服,它需要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在中央提出“自主创新”的今天,这次“大型飞机项目”被列入“十一五规划”,体现了明确的国家意志,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下决心去做,不要受任何干扰。 (《?望》2006年第13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