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苏互称“同志”曲折多

2007-02-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自新中国建立至苏联解体,42年间我们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外交部礼宾司前参赞马保奉撰文介绍了中苏互称“同志”的曲折过程。

称“同志”源自革命党

我国古书上很早就出现过“同志”字样。当时“同志”一词的主要含义是同性恋的

意思。孙中山组织革命党时,内部彼此以“同志”相称,使“同志”一词在我国有了“志同道合”的新意。

俄文中“同志”一词称为ТОВАРИШ,其含义同中文一样。沙俄时期,俄国革命党人中已流行“ТОВАРИШ”这个称呼。十月革命后,这个词被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广泛采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斯大林的文电来往中都互称对方为“同志”。

新中国成立初期互称“先生”

新中国成立初,在中苏两国来往的正式文件中互称“先生”。首先,中国方面对苏联发出的第一份外交文书中首次出现“先生”称呼,即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外长致苏联驻北平总领事齐赫文斯基的信。1949年10月2日,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10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签发致毛泽东主席国书,任命罗申为苏联首任驻新中国大使。在该国书中,苏方首次对新中国领导人使用“先生”称呼。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口头上互称“同志”,而在书面上又称“先生”,只是发生在1949年的最后三个月中。此后,双方很快都做出了调整,不论在两党之间,还是在国家关系中,不论在口头上还是书面中,都将“同志”作为惟一普遍使用的称呼了。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双方在称呼对方时却都谨慎起来了?我对这种矛盾现象的理解是,虽然按照党的关系,应称“同志”,可这是国家关系。新的共和国刚刚成立,在对外交往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认为宁可保守一点比较稳妥。再说,中国传统的影响,即对有地位、有文化的人士应当称其“先生”,以示尊重。从苏联方面来说,中共掌握政权以后,毛泽东带领中国是走向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当时斯大林心中并无绝对把握,不敢贸然行事。

中苏论战“同志”基础仍然在

从1959年至1989年中苏关系30年论战、对抗,但谁也没把对方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对对方仍未丢掉“同志”称呼。

1959~1969年,中苏两党从意识形态分歧、论战,逐渐恶化到国家关系,虽然都称对方为“同志”,但互相指责对方背叛马列主义。1969年3月,中苏在边境地区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双方仍持续称对方为“同志”。1969年至1989年,两国进入对抗、谈判时期,这个时期双方互相攻击更加严厉。1982年3月24日,勃烈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长篇讲话。讲话中虽仍旧攻击中国,但却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说,中苏共产党人仍有互称同志的基础。

最后的“同志”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当时中苏两党都是执政党,如不称同志,而改称国际上流行的称呼,如先生、阁下,势将引起轰动。中央经过斟酌,决定仍沿用过去习惯,仍称他为“同志”。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中俄双方官方人士很自然地就抛弃了“同志”一词,而改用国际上流行的“先生”、“阁下”,互相称呼对方了。(《世界新闻报》1.3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