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在“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看中国的《夜宴》”的演讲中指出了后者的美学缺憾。
正如英国剧作家、诗人本・琼生所说的: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世世代代”。任何一个人,只要你面对生命,只要你想走出生命的迷宫,你就无法绕过《
再看《夜宴》,它为《哈姆雷特》加上了什么?它接着《哈姆雷特》又讲了什么?导演声称,他为《夜宴》加进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欲望”,并且说:欲望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
《夜宴》所加上的欲望实在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无非就是说人像动物一样,要讲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一位科学家讲得好,人体中含有的脂肪可以制造七块肥皂,人体中含有的磷可以制两千个火柴头,人体中含有的硫磺只能够消灭掉自己身上的跳蚤。可对于审美,这又有什么好讲的呢?事实早就证明,人的欲望并不能表现人。《夜宴》无非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中,不存在悲剧,只存在亡命与暴毙,不存在任何可以引起人尊敬和钦佩的东西,只存在勾心斗角的龌龊。而在莎士比亚那里,他不是要写好人跟坏人的斗争,而是要写:我们的目标是美和爱,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我们只好拼命地去追求,甚至是盲目地去追求。在追求的道路上,人们大多都失败了,他的母亲失败了,他的恋人失败了,他的恋人的哥哥失败了,他的朋友失败了,哈姆雷特自己也失败了!而我们在他们的失败里看到的却正是爱的伟大。
《夜宴》里有一个副主题,它自己永远也回答不了。公子无鸾说:人和人之间读不懂,读懂了就不会再寂寞。我就想:你怎么可能读得懂呢?一个不尊重爱的人,一个不尊重美的人,他又能读得懂什么?人是因为爱而团结在一起的。爱是把这个世界凝聚起来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力量,我们就是动物,动物又怎么能把自己凝聚起来呢?动物之间又怎么可能“读得懂”呢?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我甚至要说,如果想了解人类世界有多么残忍寂寞,看看《夜宴》就可以了。但倘若我们想要看一看人类世界有多美好呢?对不起,《夜宴》一点也没有告诉我们。《夜宴》里的世界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个世界还要坏。
和无鸾不同,哈姆雷特给我们最大的震撼是人性的震撼。那种人性的困惑,代表了人类走出生命迷宫的一种思想的力量,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追求与思考。大家还记得罗丹最有名的雕塑《思想者》吗?那是人类在地狱旁边的思考。这就是人类。人类本是地上爬行的动物,但是他还要维护人的尊严。他今天尚在爬行,但是却时时渴望着明天的飞翔。这就是人类的伟大。哈姆雷特也是如此,即便是到了地狱的门口也还是要做人,不肯做鬼。但是无鸾呢?他没有任何的困惑,没有任何的思考,就像一个野兔子一样在被追杀中逃来逃去。至于与世界的交流,则根本没有。更有意思的是,还给他设计了一个面具,似乎是想说:这个人内心很深沉,他认为与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办法交流,因此才拒绝跟这个世界交流。可是,用面具来代替思考,实际上正是以不思考为思考。
推而广之,我觉得,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这三大导演最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没有遵循莎士比亚所开创的美学道路。莎士比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人和爱的对话。但是,这里却还是与仇恨对话:消灭对方就是保护自己,所有的道理都服从于消灭对方,保护自己。(《解放日报》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