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前夕,一些地方开始筹办与古文化有关的祭祀、纪念活动。
湖北襄樊举办了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的纪念庆典,河南新郑兴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浙江绍兴还将举办公祭大禹陵活动。而在传统的清明节期间,陕西桥山和宝鸡等地已经举办了黄帝、炎帝祭祀活动。
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拜祭活动,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人物浩如烟海,且各有不同的文化象征意味。如果不同的地区都对这些历史名人开展祭祀纪念活动,必然会导致公众价值体系的紊乱。以诸葛亮为例,他的所谓“出山”对于当代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恐怕很难说清楚。
近年来,各地的文化寻根活动弥漫着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娱乐气息。领导讲话和剪彩自是必不可少,名人、明星的出场露面也提升了活动的关注度,大型群体性歌舞表演更是活动流程的重要环节,这都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
一些地方之所以把祭祀纪念活动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并非完全出于文化动机,背后隐藏着很强的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的冲动。襄樊有关领导曾表示,“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是襄樊不容错过的机遇”。这个机遇是什么呢?当然是提升地域知名度、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吸引外地资金的机遇。但经济因素对文化活动的过度浸染,必定会冲淡祭祀纪念的文化主题,使之难以起到召唤传统、凝聚人心、重建精神的作用。
(《北京青年报》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