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拥有“安徽第一贪”称谓的肖作新,已经在巢湖监狱度过了6年。这位当年叱咤阜阳政坛的风云人物,是怎样完成从市长到囚徒角色转换的?
称职的编辑
2001年10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肖作新、周继美一案进行终审裁定,驳回检察机关的抗诉和肖作
不久,肖作新被送到巢湖监狱劳动改造。考虑到肖作新年龄偏大,又做过教师,监狱安排他到图书室做收发员,同时兼做夜校教员。不久,监狱鉴于他表现突出,再将其调整到该监狱教育改造科主办的《铸新报》任副刊版面编辑,使他的文笔功夫派上大用场。
在担任副刊编辑期间,肖作新不仅将版面布置得井井有条,而且文图并茂。为此,他连续被积分记功,受奖减刑,两年后即由无期减为有期徒刑18年。
据巢湖监狱一位干部介绍,肖作新文笔隽秀,文学底子深厚,加之社会阅历广厚,所写文章意境深远,读后发人深省。
记得一次《铸新报》以“致亲人一封信”为题,面向全体服刑人员征文,其中有篇属名“颍川”的征文写得最好。在致表哥一封信中,作者谈到了儿时的两小无猜,叙述了参加工作后的喜悦与甜蜜,也深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惆怅与茫然。真是声情并茂,情景交融,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这位民警猜测这篇佳作的作者非肖作新而别人不能为之。
后来,《铸新报》全部的编采工作由监狱民警负责,肖作新告别编辑工作,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零碎活。
牵挂老母亲
肖作新坐牢时,他的老母亲已经87岁高龄,为了不刺激老人,家人和社会都没有惊动这位老人。
肖作新回忆说,自己出生大约才两个多月,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是母亲省一口、俭一口地把他抚养成人。“当时家中十分穷苦,孤儿寡母,生活很苦,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姐弟俩,拉过大板车,给人洗过衣服、做过鞋子、帮过工……靠着母亲一双粗糙的大手和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将一个不懂事的农家娃培养成为大学生、研究生。”
“1974年我28岁的时候,被提拔为原阜阳行署教育局副局长。1983年我38岁时,当上了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以后又任县委书记、地(市)委副书记,最后把我放到有着千万人口的大市。在阜阳市人代会上,数百名人大代表中,我仅失了5票,以高票当选市长。应该说,我要感谢党,感谢阜阳人民,感谢我的老母亲。”肖说:“我母亲生活十分简朴,她常教导我,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是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并不要求我爬到多高的位置。现在我干出这样丢脸的事,真对不起她老人家,我很后悔!”
据监狱民警说,目前肖母可能知道自己儿子出事了,但儿子犯了什么事,老人家并不清楚。
不忘糟糠之妻
“继美啊,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改造,凡事想开些……”每周,肖作新都要与关押在宿州市女子监狱的妻子周继美通上一次电话,其余时间多是周继美打来。这对同病相怜的贪夫贪妻往往一拉家常就是很长时间……
肖作新与周继美感情一直很好,除了在婆媳关系上让肖作新对霸道的周继美不太满意外,其他方面两人一贯配合默契。夫妻俩尤其在贪财敛钱方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花脸,内外分工,各负其责,用活权力,广揽财源,使其迅速成为贪污两千多万元的“安徽第一贪”。肖作新在法庭忏悔以及接受媒体采访中多次说,如果没有他这个当市长的丈夫,周继美就是长有三头六臂也搞不到那么多钱。她当了十年社保局长,管理了上十亿元的社保资金,没出任何问题,多次受到省市表扬。她的问题是特定社会背景下酿成的人生苦酒,是社会的悲剧,是人生的悲剧。
虽然事过境迁,肖作新对妻子依然充满愧疚之情。他告诉管教民警:周继美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后来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她为人热情,性格耿直,一生忙了两件事,一是忙于工作,二是操持家务。正是因为她忙于家务,才使得我能够超脱于家务之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她本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但却跟我一样摔了大跟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害了她。(《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8期宋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