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视播出了《岩松看日本》。面对平面媒体的采访,白岩松也不拒绝。近日,岩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细节至关重要
在今天的日本你会看到,硬件上,中国一些城市比日本要先进!但这些表面的先进就能让你以为我们可以了?
在日本街头
粗线条的很多东西中国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细节和软件跟不上,你永远谈不上真正的文明与发达。我们正进入一个细节化的改革时代,但是细节化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日本无处不在的细节非常值得借鉴。过去行为不够理性
有人比喻,日本人是把中国切成片,放在显微镜底下一点点去研究的。我在日本整理他们最著名的几家报纸,平均下来,每份报纸每天有六条是关于中国的,而且细微得令人吃惊。广东有个学生因为头发长被老师赶出教室,他们做了长篇报道;一个培训捏脚工的事,他们做了半个版;中国颁布企业所得税法,中国汽车出口到德国等等,他们都跟踪报道了。而我们呢?我们对日本的关注多年来多集中在历史问题上,还是情绪性的,对战后的日本认识得更不够。你看待另外一个民族,哪怕他就剩一个优点,你也觉得值得你学习和借鉴,这才是理性的、大国的气质。
媒体应摆正位置
我们知道很多中国民众面对日本这两个字时的民族情绪,分寸的拿捏其实非常困难。但是当你把自己还原到记者的身份上,摆正自己作为媒体的位置,看到人家的实际情况,你一定会告诉自己,做媒体的至少要有职业理性,不能被社会情绪所绑架。以往,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道带有迎合一些人情绪的因素,以后,我们能不能、应该如何超越情感,把对日本的报道拉回到客观、理性?其实日本方面更多的也是这样的担心,中国的媒体能客观报道日本吗?我们的所作所为,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今日的传媒环境早已发生很大变化,媒体的单向传递时代也已逐渐远去,十分重视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而互动带来的是更广泛的话题、更细致的角度,还有更深刻的提示。这次看日本,我们通过网络征集采访意见和建议,结果非常令我们吃惊。理性的公众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很多非常有见地的话题,给了我们大大的启发,也给了我们更强的信心。媒体必须从舆论监督层面回到新闻属性上来。我赶上了媒体作为舆论监督机制的班车,但是在中国逐渐进入公民社会的今天,我觉得媒体不能调高或放低自己的位置,应该注重理性与科学性、前瞻和推动性以及更多的细节和人性。我相信,媒体做得科学、理性,中国社会的面貌会好得多。(《北京晚报》4.22孙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