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残害4名同窗,当年4月24日被判死刑。但时至今日,马家人仍然没去领取骨灰:“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村主任马建伦说:“马建夫一家老实本分,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
我认为,马加爵固然残暴、乖戾,然而,马加爵由一名成绩优良的大学生沦为杀人凶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马加爵的一生是沿着这样一个轨迹走到生命终点的:因极度贫穷而遭人歧视,由遭人歧视而产生自卑,加上法律意识淡漠,导致最终手刃同学。
近日,我想起了刚刚发生的美国校园枪击案。由于中美文化不同,一些美国民众对凶手赵承熙制作悼念石,甚至寄托哀思的做法,我们在短时间里也还无法拿来,但我以为,他们能跳出血案,在更广阔、更宏大的人文、人性、宽容,以及对相关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检讨中,形成的这种独特的、极具震撼力的悼念形式,却值得借鉴,因为如果不修补社会建设中的漏洞,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除贫困,消除产生歧视、偏见和仇恨的因子,没有谁会是幸运者,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甚至凶手。
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马加爵早日入土为安,就不仅仅只是对其家人的抚慰,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精神慰藉与解脱。 (《新京报》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