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古典主义”在中国

2007-05-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打着新古典主义烙印的文化现象之蜂拥而至已是不争的事实。

只要上网浏览、打开电视、逛逛书店,谁都会被扑面而来的一股近乎狂热的“文史热”弄得瞠目结舌。从小青年网上写“明朝那些事儿”到“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的再版,从广播电台在不同频率同时播出刘兰芳、单

田芳、连阔成之女公子的古典评书,到各家电视台在不同频道几乎同时播映有关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的电视剧,这厢炎黄二帝巨像竣工,那厢祭孔大典的规模年年扩大。我认识的几个学财经的大学生最近告诉我,他们在课余最喜欢读的就是历史书,什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什么吴晗的《朱元璋传》……

为什么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的中国人会突然扭过头来,对历史、对祖先产生如此浓烈的兴趣呢?这种“蓦然回首”与中国正在从事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是相得益彰还是背道而驰呢?“新古典主义”与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念、与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否存在内在冲突呢?一句话,“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新古典主义文化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积极意义。首先在于它是公众半自发性的思潮,它的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一种在崇拜古典、学习经典的形式下对道德良知和社会诚信的呼唤!因此,它的作用就不是抗拒市场经济,而是抵御某些与市场经济共生的负面影响,化解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欲念冲动和刺激,力图塑造某种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新古典主义思潮如果能加以引导,相信对建立和谐社会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必将大有裨益。

新古典主义还具有医治社会精神创伤的作用。罗曼・罗兰说过,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优秀文化遗产就如一座座高峰,我们要定期登上这些山峰去看一看,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汲取营养,然后我们才能神清气爽地下得山来,勇敢地投入生活。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精神的作用。(《中国青年报》4.2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