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状元与落榜生:殊途同归的人生

2007-06-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少年玩伴

海南文昌城不大。现在,34岁的符史杨每天至少三次经过粮食局门前的坡路。二十多年前,他和小学同学翁宝每天从学校跑出来,一路冲到这里的电视机前,看动画片《蓝精灵》。

那时候,符史杨的父亲从信用社贷款1万元,开了一家虾行。而翁宝出身于地道的农民家庭。

他们一次次来到文昌河边的望河粉店,花3毛钱吃上一碗海南粉。

直到初中,符史杨都是学校里的“明星”――足球场上的帅气,游泳时的敏捷,处处散发的机灵劲,甚至不喜欢读书的那股不羁,而翁宝是不起眼的。他是翁宝寥寥无几的朋友之一。

状元和落榜生

翁宝的沉默持续到了高中。最初,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却越来越明白高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就是要考上好学校。”他开始为学习拼命。

翁宝一举成为1992年文昌市文科状元,走进北大历史系。符史杨却落榜了。“没办法,就是对读书不感兴趣。”

符史杨到自来水厂打工,后来又去开工程车。

翁宝在大学里特别勤奋。1997年夏天,他蹬着一辆旧自行车,冒着酷暑回复了一个广州号码――是《粤港信息日报》的录用通知。从此翁宝在广州定居。

就在他忐忑地接受考验之时,符史杨正在家乡和朋友合伙经营农场,种下木瓜和胡椒,那一次亏了3万元钱,符史杨笑着说:“玩玩嘛!”然后,依旧回到众多父辈亲戚们所从事的行业――建筑。

翁宝与同学疏远了,但与符史杨自小积累起来的信任感始终存在。翁宝每次回家,符史杨一定会陪他去望河粉店吃粉。

人生沉浮

翁宝人生中的第一次淬炼很快到来了。在《粤港信息日报》,因为编发一篇评论时不慎写错了批评对象,对方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亲临报社。

而此时,符史杨正跟着叔叔做西瓜生意。他和十万斤西瓜躺在一起,在火车皮上颠了两天三夜来到上海。

后来,翁宝不到25岁就做了《南风窗》编辑部主任,又在《第一财经日报》担任了产经部编委。因为报道,翁宝结识了史玉柱和何伯权。乐百氏集团董事长何伯权成为对翁宝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的企业做得那么大,还会固定地去做义工。”

此刻的符史杨,早已厌倦了西瓜生意,回到建筑老本行。

2006年,因一篇关于劳工权益的报道,翁宝与同事被所报道公司索赔3000万,并被法院查封、冻结了个人财产。

分久必合

翁宝从一个媒体从业者,变成一个总经理。他喜欢“维珍”(英国―航空公司)的布兰森,他从“马云”(阿里巴巴网站总载)的商业思路中获得启发。他一句一顿地说:“我们要和有志气的中国企业一同成长。”

这样的话,符史杨是不会说的。在同学录上,他被排在很靠前的位置,职务是――“文城建筑业”。他所做的“房地产开发”,是以集资建房的方式来运作。文昌城内大部分老同学的家,都住在他盖的房子里。

他的底层商铺永远不卖,出租等待升值。他的帕杰罗越野车,是从派出所所长手中买来的。除了建房,他还有一家私立幼儿园的股份,一家洗染店的股份。

他说:“翁宝现在成空中飞人了。”的确,翁宝在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分别租了写字楼和自住房,每月定期巡回。而符史杨的生活,是到工地看看进展,在弟弟的网吧里看大盘。

翁宝穿着简单的格子衬衫,只抽几块钱的烟,放松方式只是“到楼下去拍拍篮球”。在北京停留时,他会独自开车来到北大,“我还是那种有价值感的人。”

这时候,符史杨正行驶在椰林间的公路上,他说:“按现在这样的租售行情持续15年,40多岁就可以退休了。”

15年后,两根藤条终于因为这一点而向同一个方向伸展了。但符史杨只能叹服:“翁宝在外面的人脉,我怎么比得了啊!”

经不住翁宝一次次的邀请,他终于决定到广州去看看老朋友的项目情况,考虑加盟。他的行李中,装着专门为翁宝打包带来的牛肉粉。当然,那来自望河粉店。(《南方周末》6.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