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晚期以后,各诸侯因为自保或对外扩张兼并,所需要的人才不免是多方面的。这就打破了原来社会等级的固定性,为士、庶人的上升敞开了门户,官学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垄断一经突破,私人办学便应
春秋战国间私学之兴起,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春秋战国间诸子百家的学术兴旺气象,也促进了“知识阶层”的相对独立。
私学代替官学,还意味着文化精神转变的一大历史关键:文化系统从此与社会系统分化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分化后的知识阶层主要成为新教义的创建者和传衍者,而不是官方宗教的代表;导致不同学派的兴起,因而复有正统与异端的分歧。
私学的发展,到战国时,可谓盛极一时。其时,私学大都由有代表性的思想人物来主持,因此私学又带有思想中心的性质。于是思想理论上的创造与办私学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一旦思想理论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社会影响便会传播,生徒就越多;而生徒越多,越能扩大影响,促进思想理论的深化,私学成为社会上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在这儿,诸子学派成为各种价值观念和经世致用学术的探讨者、伦理教义的承担者。
由于私学的核心之一是师徒关系,社会上就出现了以私学为基础、以宗师为核心的许多学人集团。如孔子、孟子、荀子皆有门派,墨子与其弟子的集团近于“结社”,其他各家如农家、道家、名家、法家也都各有“圈子”。
(《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吴方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