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北京作文题选材偏导向差

2007-06-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细雨闲花”,来自“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但有多少语文教师知晓熟悉这首《赠别严士元》?谁能够说出这是刘长卿的名篇名句呢?如此冷僻且意蕴很是深邃的留别言志、抒情寓理之作,难度实在太大。

再看作文材料里对这两句诗的5条解读信息――有人说,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品格

;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如此繁芜的信息,信息点又如此冷僻,与今天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去甚远,考生头脑不发晕才怪!

北京市从2002年高考单独命题以来,先后以“规则”、“转折”、“包容”、“说‘安’”、“北京的符号”为话题或题目,形成了北京高考作文试题的导向特色――紧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抒写昂扬情愫,且具有一定的首都“气象”。今年却一下子猛转导向,以体会古代诗人惆怅、失落与孤独之类的个人情感为题旨,不但与之前不谐和,与今日首都的时代主旋律也相去甚远,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都傻眼了,作文试题的科学性、选拔性、时代性以及可信度,又还剩多少呢?

语文特级教师姚家祥先生说:“这道作文题的考查功能是否出了问题?是考诗歌鉴赏还是考作文表达?命题者和审查者是否应该在‘考什么’上再多多下些功夫!”(《北京日报》6.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