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勒斯坦两大派恩怨20年

2007-06-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哈马斯控制了加沙,而法塔赫据守着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已经站在了内战的门槛上。”埃及《共和国报》用这样的话,对巴勒斯坦哈马斯和法塔赫两大派别过去一周爆发的新一轮流血冲突进行了点评。

哈马斯反以立场很坚定

法塔赫成立于1965年,近半个世纪来聚拢了70万成员,

拥有的武装力量占巴各武装派别力量的95%。相比之下,哈马斯的“资历”并不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巴解在反以斗争中屡次受挫,巴抵抗组织将希望转向伊斯兰组织。1987年,亚辛等人在加沙地区成立了“伊斯兰抵抗运动”。第二年,他们就把哈马斯组织发展到约旦河西岸。

在很多中东分析人士眼中,哈马斯比法塔赫更有领导力,做事目标性更明确,武装人员训练更有素,纪律更严明,组织也更严密。哈马斯组织在册成员约3万人,领导机构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卡桑旅是其主要军事组织。哈马斯凭借坚定的反以立场,逐步取代了法塔赫的地位,成为最受巴人欢迎的政治派别。

哈马斯成员身份都公开

哈马斯受百姓欢迎,离不开它20年来构建的社会服务网络。哈马斯经常做出扶弱济贫的举措,开办了很多福利机构,修了不少医院和学校,号召力在穷苦人中越来越大。居住在加沙的普通百姓说,他们有了病,总能得到哈马斯的帮忙。可以说,哈马斯针对的是“草根”阶层,法塔赫代表的是“精英”阶层。过去,记者对哈马斯的认识很肤浅,觉得很神秘。但通过这几次接触后,才发现他们和普通的巴勒斯坦人没有什么区别,身份是公开的。哈马斯还以清廉的形象在加沙拥有很高的群众支持率。在加沙人眼中,无法容忍的是当权者的腐败。

两派内斗的深层原因

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前,哈马斯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协议签署后,两派发生了根本性矛盾。在哈马斯眼中,以色列是占领者,他们不承认以色列是一个国家,“因为以色列建立在1948年战争强占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巴民族权力机构不赞成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人体炸弹”袭击等做法。2001年10月,巴民族权力机构还宣布“卡桑旅”为非法组织。

1996年,哈马斯抵制巴第一次立法委选举,而10年后,哈马斯却以争当主流的阵势参与角逐,并一举获胜。但“当家”后的哈马斯,却被内忧外患搅得“寝食不安”。2006年2月,阿巴斯正式任命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为巴自治政府新总理,但法塔赫拒绝了哈马斯的组阁邀请。直到今年3月17日,两派才组成联合政府。但在内政部长人选、安全部队指挥权等问题上的积怨难解,最终导致了新一轮恶斗。

愈演愈烈的巴勒斯坦内部争斗,表象上是围绕谁来掌管安全大权的争夺和谁在政治事务中拥有更多发言权的角逐,但其深层原因,则是双方价值观取向、执政理念、行为方式等相差悬殊,并在特定的条件下频频发生碰撞的必然结果。法塔赫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世俗温和力量,哈马斯则主张构筑一个由伊斯兰教主导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法塔赫内部许多人对该党叱咤风云几十年,到头来却沦落为配角耿耿于怀,而哈马斯则倍加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把与法塔赫的争斗视为“保护权力、捍卫尊严”的殊死之战。

停火对话是唯一出路

这场突然升级的巴勒斯坦内部冲突令阿拉伯国家痛心和忧虑。阿盟秘书长穆萨公开指责:“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将对整个巴勒斯坦事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很多巴人看来,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被分裂是“历史的倒退”。法塔赫和哈马斯“同床异梦”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还是有很多人坚信,如果加沙出现“哈马斯斯坦”、约旦河西岸变成“法塔赫斯坦”,获利的只有以色列,所以这对难兄难弟坐在一起,真诚对话,才是摆脱内讧的唯一出路。(《环球时报》6.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