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子勋:心理咨询是“建筑”而非“考古”

2007-07-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某些心理咨询和心理类节目中,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总是习惯地被归因为童年创伤,随着童年的硬壳被层层剥开,当事人开始卸下防御的盔甲,流泪、伤心、发泄、控诉……似乎到此为止,根源找到,伤口愈合,问题迎刃而解。

不能用归因论理解心理分析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

理专家李子勋认为,咨询师不能用简单的因果思维来看待事物,事实上,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

“这样的心理治疗太简单了,一个傻子都可以做。”李子勋解释道,在这类咨询师的眼中,心理学实际上是考古学,去挖掘你埋藏在记忆中的各种体验,他们以为在当事人身上找到的故事肯定是真实发生的,事实上不一定。咨询师的诱导、暗示往往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因为,任何人都会从纷繁的经历中找出匹配或迎合心理治疗师的内容,当这个描述一旦形成,当事人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成了这样的人。而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活到50多岁,什么样的事没经历过呢?

治疗师的内心地图决定了咨询如何推进

“在很多咨询中,悲伤的故事之所以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很可能是因为咨询师想从当事人的悲伤中‘获益’。”李子勋的观点十分有趣。

他说:“假如咨询师对当事人糟糕的东西感兴趣,当事人总会告诉他比原来更糟糕的故事。因为当事人会无形中把咨询师的期待放进去,会无意识地迎合咨询师――是咨询师内在的内心地图决定了咨询如何继续推进。”

实际上,当事人未必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心理治疗没有绝对的真实,而是在建构真实。”记忆是随时随地的建构创立出来的,一个人5岁时讲一件事和10岁时讲可能是不同的,等到50岁时再讲,就会加入更多那个年龄的认识。记忆是不可靠的,因此单凭记忆去追溯人成长的心理学也是不可靠的。

“咨询师应该把心理学看作建筑学,而非考古学,是要利用当事人的事件和故事,找到记忆中比较有利的资源,建构让当事人的内心感觉好的故事。”

只有对当事人有效的才是对的

李子勋认为,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应该以多元为导向,以当事人为中心去思考,而不是符合什么理论。比尔・盖茨当年要休学创业,假设他的父母请一个心理医生给他治疗,让他放弃了这个念头,那么也就没有今天的比尔・盖茨了。

李子勋认为,目前国内许多心理医生自学一点书本知识,考取一个资格证书就去给别人治疗。他们凭着自己的热忱,在现实中运用各种可能已经非常陈旧的理论去对待当事人,甚至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当事人,非常危险。

他介绍,21世纪心理学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之一就是产生了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产生于混沌学,这种理论认为,在人能理解感知的世界之外存在一个自在世界,我们无法影响它的变化和发展,它是自组的。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人们能够预见、操控和认识的。人们以为自己认知了,那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所限只能看到这些,看到的这些可能也只是一个假象。

自组织理论打破了从前心理理论的神圣感,把以往人们对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崇拜变得一钱不值。“在自组织理论中,没有什么是对的,对当事人有效的才是对的。”

李子勋建议,国内的心理学需要从权威的角度上下来,成为一种服务。现在国际上很多心理中心不说“咨询中心”,而说“服务中心”;不高高在上地说“帮助谁”,而是说“服务谁”。如果诊断当事人抑郁,那咨询师的眼睛就只看到抑郁,再也看不到其他的方面,而当事人有可能在这种暗示下真的变成“抑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地图,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当事人的内在地图,而不是拘泥于他的故事,去重新建构对当事人有效的新的故事。(《中国青年报》6.2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