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

2007-07-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

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革命尚未成功之时,苏共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一点儿自身的私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内有敌对势力的反扑,外有帝国主义的封锁,形势非常紧张,物资极度匮乏。列宁亲自倡议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这样做,是在饥荒年代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的必要措施,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

但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并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再后来,特殊待遇慢慢蜕变为特权,一种根据级别不同而待遇不同的特权,并向社会的其他阶层保密。

斯大林时期,苏共又专门为中央机关干部设立了一套特权制度,其中包括:给负责干部发放相当于工资一两倍的“钱袋”(类似于“红包”);在克里姆林宫设立“医疗餐厅”,中央干部可以在里面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一个人购买,全家享用;为中央干部设立特殊的医疗条件;在莫斯科郊外和一些风景胜地建立疗养院,供中央干部免费休养。上行下效,逐渐地,苏共干部开始演化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与中央部门和地方干部之间,在保持稳定的口号下和维护各自权力利益的基础上,形成某种“社会契约”关系:勃列日涅夫允许这些干部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于是,在勃列日涅夫的保护下,这些干部成为各部门、各地方的“领主”,他们下面又有若干级的“小领主”,他们和他们周围的人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殊利益、特殊观念、特殊生活方式的、同群众越来越疏远的社会集团――权贵阶层。

权贵阶层的形成直接导致了苏共形象在人民心中一落千丈,人民对苏共已经彻底失去了信任,而苏共也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苏共干部特权利益递增规律的最终结果,就是苏共在内部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个中教训,令人深思。(《随笔》2007年第4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