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至8月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高峰期,此时一些媒体也受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媒体联络部”的“追捧”。杭州一位采访科教的记者称,他的个人邮箱平均每天有多达50封此类邮件。甚至还有大学生直接找到报社,希望记者报道他们的活动。
杭州某高校法学院学生小王即将去当地一个社区开展普法活动,
在这样的思想下,一些活动组织者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大学生暑期实践,锻炼个人能力,锤炼团队凝聚力,找媒体不该是活动方向和终极目标。可我们也有苦衷,学校把媒体报道当成重要的评价指标,本该注重体验的实践现在变成了揣摩媒体。”一名暑期实践的大学生团队负责人对此作了解释。
的确,学校完善的评价缺位是导致这种怪现象的因素之一。目前,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没有形成一个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这就不得不让学生自己到处“经营”。
然而,大学生更应深入基层、远离浮躁,体会民生疾苦,用知识和才干服务群众。如果学子都能“沉下去”,那么千万大学生火热的社会实践,终将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新华每日电讯》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