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
1917年1月,蔡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慧眼招揽人才,果断起用青年。当时北大聘请的教授,朱家骅26岁,胡
蔡先生还延请天下俊彦到北大讲学。1919年5月起,哲学家杜威在此讲学两年。之后,罗素、班乐卫、杜里舒、泰戈尔等相继来校。前苏联盲诗人爱罗先坷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于1922年春到北京。蔡先生便请他到北大教世界语,月薪200元。
1921年3月16日,蔡先生在德国当面邀请爱因斯坦访问中国,爱因斯坦表示将做认真安排。次年6月,爱因斯坦去日本讲学并决定前往中国,但尚需一封中国方面的正式邀请信。但在日本等了五个星期,不见中国回复,遂以为北大不想践约。其实,蔡先生正为一封各团体联名邀请函征求意见,只因文件往返耗时过多,待爱因斯坦收到信件已是年底的12月22日,他已改变行程而不能访问中国了。对于北京之行的失之交臂,爱因斯坦扼腕痛惜,久久不能自己。直到临终,老人还一往情深地说:“20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因为世界必将从重新认识中国开始,而重新认识中国则必先从重新认识中国的哲学开始。”
蔡元培还打开校门,广泛吸纳旁听生,为贫困学子提供受教育机会。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纷纷到北大自由听课,甚至还免费领取讲义、借阅图书。
(《中学生魅力阅读》方圆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