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断代史。
秦、汉、明三个朝代修建的长城,规模最大,气势雄伟。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北京、辽宁等十六省市都有古代长城烽隧的遗存。明长城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长城。修
长城是中原农耕文明对北方游牧的对峙,它既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又囿圄了中原民族的思维和视野,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是弱者的象征,又是自我封闭的象征,是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
我们通常把长城比喻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碑、人类文明的骄傲。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已经苍老衰败,它完成了悍卫中原王朝的历史使命,而今,当我们登上山海关、嘉峪关,驰目蜿蜒盘桓的巨龙,不能不为长城的“雄、宏、博、奇、险”而震撼。
长城不仅是砖瓦土石的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载体,铭刻着民族的心理轨迹,凝聚了各个历史时代的人文信息,蕴含着民族性格、民族思维和理念。
阅读长城,更能进一步了解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的辉煌和衰落、开放和保守,长城内外的欢乐和忧患、各民族之间的争斗和融合。长城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相融相汇的伟大历史见证。(《阅读大中国──长城雄风》郭保林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