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英若诚演活了刘麻子

2007-09-2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上世纪50年代末,英若诚在成功地扮演了《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爷以后,又接受了扮演《茶馆》里买卖人口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的任务。

戏开排以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扮演坏人。英若诚后来回忆说:“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在所谓‘三突出’的原则下,反面人物不但不能‘突出’,而且要极力想办

法把他弄得越单调越好,越浅薄越好,最后只剩下一个影子。那会儿电影厂有一套口诀,什么‘我高敌低,我红敌绿,我明敌暗’,于是敌我分明,天下太平。

“用这套办法演老舍的戏是不行的。我记得1958年排《茶馆》时,老舍先生来看排戏,我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您演的这个人物伶牙俐齿,这对;可是您演得不够坏。’接着,他又赶紧补充说:‘您可千万别去演那个坏。’他的话使我琢磨了很久。又要‘坏’,又不能去演那个‘坏’,怎么办呢?

“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就得把角色吃透,真正懂得你所演的人物,包括他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总之,他的一切。在《茶馆》中,刘麻子毫无疑问是个极坏的人了。在第一幕中,他逼农民康六把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常四爷说他:‘你真有狠劲儿。’而这时候刘麻子并不理亏词穷。他说:‘我要是不给他分心,他也许找不着买主呢!’像这样的话,应该怎么演?咬牙切齿地演‘坏’?我觉得不对。就刘麻子来说,他认为他很有理,甚至于很‘正义’。第二幕他一上场又说:‘有人买,有人卖,我在当中帮点忙,能怨我吗?’这是刘麻子的一种宣言,他确实相信这是真理,否则他活不下去。老舍写的人物,不论是正面人物,中间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都觉得自己是合理的,有充分根据的。演员要演好这些人物,就必须把他们当作活人去研究,去体验。”

在排练过程中,英若诚曾经回忆起一段过去的事情――1943年,父亲英千里被日本宪兵队抓进监狱以后,使得生活难以为继,母亲只好靠变卖家物度日。当时,和母亲打交道最多的是收买旧货“打小鼓的人”。这些人为了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表面上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似乎是为卖主着想,甚至为卖主为难。他们时而哄骗,时而刁难;时而褒,时而贬,态度一会儿一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得从你的手里赚一笔大钱。这件事帮了忙,使英若诚表演时有了质的飞跃。他皱着眉头向康六说:“要不卖到窑子去也许多卖两儿八钱的,可你又不干!”他又满面春风向康六说:“告诉你,大太监庞总管,伺候着太后,人家家里连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他更仿佛已经操碎了心而恨铁不成钢地用手点着康六的脑门儿说:“你呀,傻蛋!”这里,完全不是简单地“逼其就范”,而是以自己的“正经歪理”说服人,打动人。

黄宗江先生说:“英若诚演的刘麻子,浑身上下都是戏!”这个内行的评价,真是不可谓不高也。(《北京日报》9.2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