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这个神话形象到底从何而来,自《西游记》广为流传之后,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鲁迅与胡适等文坛巨匠都曾为此大打笔仗。
本土说――由无支祁演变而来
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不光跳出来作怪,还搞得
鲁迅认为小说中的孙悟空与无支祁在多处地方惊人相似:无支祁最后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外来说――自印度进口
“美猴王的天宫革命,虽然失败,究竟这是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胡适在其著作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胡适的依据来自印度古老史诗《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叙述英雄罗摩和妻子悉达的一生经历。在“一场爱情的风波”中,被人掳去妻子的罗摩请来神猴哈奴曼为其助拳。哈奴曼的神通大得惊人,能在空中飞行,能把山背着走,还曾经被吞入一个老母怪的腹中,在里面变化后又从老魔的耳朵里钻出来。有此强援,罗摩最后不光抱得美人归,还一统了江山。哈奴曼也因此成为印度神话中最著名的猴子。
混血说――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
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一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周末》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