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星期一,家住北京北苑家园的郑先生再也坐不住了,一大早就手拿存折往
前几天,一起在社区活动的同伴张老师,把郑先生搞得心像春天的冰河一样,“哗啦”就化了。张老师去年3月买了4万元人民币的基金,一年多的时间,上周卖了,赚了近4万。
郑先生一听就再也坐不住了。打电话问过去的同事,老伙计们有不少人买了基金,而且差不多都赚了。落后了的郑先生这回“小跑着去买基金”,郑先生说,“慢了,就怕净值又涨了。”
老年人购买基金是时代的进步
郑先生“小跑买基金”还有另一个原因:虽然降低了利息税,钱存在银行所获的收益还是比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虽然央行今年已多次上调了存款利率,但利率上涨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储户已经是连续数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之中。7月份,刨去5.6%的通货膨胀率,7月到期的1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3.15%;8月有了加息和降了利息税,实际利率仍将近-2.5%。
退休前是个机关干部的郑先生最近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消息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自己财富的保值和增值速度无法跑过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就只能越存越缩水。
基金公司的专家分析说,个人处境促使了行为变化,处在投资理财弱势的老年群体“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自我寻找新的个人资产增值方式。老年朋友之所以是中国最早的基金购买者,就因为他们找不到更多让自己的钱跑过CPI的方法,所以,才早早投入到了基金公司的怀抱。
博时基金的刘晓玲女士认为,老年朋友投资基金热现象的出现,说明老百姓对证券市场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证券市场中来;另外,目前证券市场的情况日趋复杂,很多原股票投资者不适应激进投资,也选择了通过购买基金来投资;思维决定意识,人们理财观念的进步也是理财产品升温的直接助力。
同属博时基金的夏英杰女士认为,随着物价指数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发现,原有的理财方式已经远远赶不上市场的变化;除了国债以外,很多老年朋友认识到基金也是一个很好的理财工具;2006~2007年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很多老年投资者对基金的注意;很多老年投资者并不具备比较专业的投资知识,渴望通过基金“专家理财”的特点,分享中国证券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
有丰富股票基金投资实战经验的张汉寿先生,现年74岁,6年前抱着防止老年痴呆、活跃大脑的朴素想法投身股票和基金市场,在这两年的大牛市中获利颇丰。有切身感受的张先生说,积极理财,可以让自己共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好的晚年生活。
在证券市场亲身获益的张汉寿先生的话一语中的:老年人群出现基金热是时代的进步。
老年人群关注基金,关注证券市场,不只是为了规避资产负增长的风险,更体现了参与生活的一种积极心态。
基金热与中国经济
买了基金,郑先生的生活从此改变了。
天天去看自己买的基金净值增加了多少,天天看股市新闻,关心上证指数跌了还是涨了。涨了,高兴中有不解:为什么会一直上涨?别出什么事吧?跌了,痛苦中有恐慌:还会继续下跌吗?手里的基金是卖还是继续持有?
而家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的姜先生则一直认为,股市涨得太快,泡沫太大。
老伴儿买了6万份某支基金,3个月,每份净值增加了4毛钱,赚了这么多,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姜先生却觉得快钱烧手,劝老伴儿卖了。
被基金折腾得吃不好睡不好的郑先生出去和老伙计们交流心得,和他一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轮的股市上涨得这么快?
建信基金的方荣先生认为,A股上涨的基础是很扎实的: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使得上市公司成为治理相对规范、质量相对较好的公司群体;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资产价格长期看涨,所以股市能吸引大量长线资金,且资源类行业收入也会大幅增加;第三、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后,大股东更有动力推动企业发展,并可能将大量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改变上市公司估值基础和整体发展前景。
诺安基金的王战勇先生分析说,股市是经济的一个缩影。2001~2005年,中国股市一直处于熊市。过去,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公司管理层不关心公司业绩,“股改”之后,大股东、管理者与投资者利益趋于一致,这轮大牛市是对过去5年证券市场的修正。
刘晓玲还为老年朋友作了一个投资参考:
1.货币市场基金。特点是风险小,存取方便无手续费,相当于“活期存款享受一年定期存款收益”,可以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
2.债券型基金。特点是风险和收益稍高于货币市场基金,有的债券型基金还能参与新股申购和增发,投资时间应该在半年以上;
3.平衡型基金。特点是股票求利,债券求稳,一般的产品大概有30~60%的仓位用于股票投资,其他部分用于债券投资,分享部分股市成长,规避部分股市风险,平衡型基金的投资时间应该在两年以上;
4.积极配置型基金。股票仓位在80%以内,风险和收益均高于平衡型基金;投资时间应该在3年以上;
5.股票型基金。60~95%左右的仓位都能用于股票投资,风险和收益在所有的基金品种中是最高的,投资时间应该在3年以上。
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张汉寿先生建议,老年朋友买基金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调整好心态,越急着想赚钱就越赚不了钱,要做到不贪心和有耐心;有条件的话,去一些企业实地调查研究,从而决定你买哪些和不买哪些基金。
基金宜长期持有
63岁的刘先生是郑先生的同学,听说郑先生成了“基民”,而且基金净值在不断攀升,便打电话给郑先生,想和他一起去银行,挑选基金。
经过反复研究,并请教了一些基金公司的专家和银行的基金经理,刘先生终于决定拿出家里的1/3积蓄用来买基金。平时花退休金,老两口都没啥大病,所以,多拿一些钱去证券市场,可以多赚一些。但进了银行,刘先生发现面对那么多支基金,真不知道该买哪支。
好不容易选了一支,正要买的时候,郑先生打过电话来,告诉他先不要买。电话里,郑先生告诉他一个买基金的秘诀:买新发行的“1元基金”,不要买已经运行了好久的已经涨到1元多甚至2元多的老基金。
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1元?还是2元?更是一个问题。
刘先生遇到的是许多老年基金投资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择时”购买?即在哪个价位、何时买进基金才最合适?
王战勇建议,买基金要看资产价值,而不要单看份数。比如10万人民币去买基金,1元的,买了10万份;2元的,买了5万份,虽然份数不同,但他们当天的资产价值是相同的,以后的业绩,要看这支基金的运行情况。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应该购买老基金,因为老基金有一定的股票仓位,在市场上涨中能为投资人带来更多的回报;在市场震荡或者下跌的过程中,应该购买新基金(1元基金)或大比例分红后的基金,因为新基金的资产中现金占大部分比例,能更好地控制风险和抓住市场机会。
方荣认为:如果持有时间在1年内,那么购买股票型基金的风险则较大;如果打算持有3年以上,那么择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面对市场的涨跌、板块的变化、个股的分化等,基金公司已经为您做出了相应的操作。
莫让“净值综合症”打乱晚年生活
离开了竞争压力大的主流社会,开始老年生活,快乐才是这一人生阶段的第一要义。无论以什么理由,无论为了什么事情,如果干扰了自己快乐的心态,影响了身心健康,都有些得不偿失。
基金虽然风险较股市小,也有专业理财团队打理,但基金与股市毕竟是一对同胞兄弟,股市咳嗽,基金也会打喷嚏。谨慎进入证券市场,把风险意识放在第一位,是投资资本市场的一条准则。
刘晓玲提醒,老年朋友买基金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要有1元钱可能变成8毛钱的心理准备,并且能够接受这个现实。她建议老年朋友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比例,再来进行投资。一个可以承受中等风险的60岁老人,可以将自己资产的20%投资于有风险品种,如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50~60%投资于风险相对小的增强型债券基金或者债券基金;20~30%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且享受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利息。
王战勇认为,老年朋友买基金的首要前提是:买了以后睡得着觉,不影响健康。如果买了基金,钱没赚上,心病倒添了,还是不要买为好。家里有二三年内不用的闲钱,才可以用来买基金。在品种选择上,也不要单一买股票型基金,类似可以打新股的优化债券基金也是不错的投资品种。
专家认为,购买基金要有长期持有的准备,不要期望短期交易获利,不要频繁换手,只有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抵御和化解风险。(《中国老年》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