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盒饭时代”与文学的危机

2007-10-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所谓“文学盒饭时代”,是指文学普遍的快餐化、简单化,即食即用,食过之后却了无余味。

文学中的单一化倾向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一是对市场的想象性迎合;二是对发表、评论和评奖的迎合;三是惰性。在许多中国作家那里,对成功学的关注远甚于对文学自身的关注。

在余华的《活着》火了之后,大

家纷纷开始写苦难,写底层,用种种方式撼动人的泪腺。这一“有效配方”很快被多数写作者掌握。还有另一配方,就是权力和性资源的交媾,掌握了权力就会有取之不竭的性……前段日子,直接用官员职衔作为小说题目的小说卖得很火,譬如《县委书记》、《驻京办主任》、《市委秘书长》……“权力+色+勾心斗角”会成为另一有效配方。

几年前,北京大学的邵燕君教授有感于写作与生活的剥离而在文章中呼吁“底层文学”,很快她就发现“写底层”渐成时尚,大家纷纷去写所谓底层疾苦、矿难、重病的父亲和卖淫的女儿。某大刊的编辑多次抱怨,他一天看了四个中篇全部在写矿难,这让他对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产生严重怀疑。

小说,文学,本应是一个无边界的事业,是写作者按照自己的本心和真实完成的事业,是一个具有多样可能的事业,是一个必须开拓和冒险的事业,是一个必须投入澎湃想象力的事业,然而我们当下所见的却是集体的不冒险,是集体性的画地为牢。

许久以来,我们将文化、文学的门坎降得太低了,太低了,“阳春白雪”在屡遭破坏的生态圈中仍遭受着层层砍伐,“为大众”被简化理解为媚大众,取消了高,雅,智趣,审视与发现,个性和可能,文学只会平庸。(《北京日报》10.1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