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时刻:家人罹患癌症。著名作家毕淑敏早在十几年前就学习接纳认知生死,写下《预约死亡》,所以,在母亲确诊肝癌后,她迅速成为家里的核心决策者。
回想陪伴病人最艰难的时刻,毕淑敏认为,还是最初告诉母亲所有实情的阶段。因为“没有什么比坦诚更有力量。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权,有
“得癌症的人内心都很恐惧,陪伴的人体察到那份内心的动荡,这时候就要更加勇敢地挺身而出。”毕淑敏将了解的所有方案向母亲全盘托出,并尊重母亲的选择――譬如老人拒绝化疗,抵触有创伤的进一步治疗。接下来要了解老人的恐惧,满足她的愿望。毕淑敏问过母亲最怕什么?回答:疼。告诉她,医学可以有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宽慰了许多。母亲期望亲人能一直陪伴左右,毕淑敏便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母亲。最后一次去青岛,医生唯恐坐飞机会导致脏器大出血,母女俩还是无所畏惧地快乐出门了。
当中西医治疗都对母亲的病无效时,朋友介绍了偏方,由各种化学元素配成的粉末。为了印证药物对癌症病人没有副作用,毕淑敏替母亲先试吃药,后来陪伴母亲一同用药。起初就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母亲,后来有了3年零8个月的生命奇迹。母亲过世前,很清楚地对儿女们说道:“我非常幸福,这辈子很满足。”这情景,让毕淑敏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备感欣慰。
在亲身陪伴支持母亲的过程中,毕淑敏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让她在生命最后阶段达到从未有过的生命质量。母亲能够平稳面对死亡,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帮助她作判断,听从她的决定。知道她的渴望,尽可能满足她。让她觉得生命有价值,我们都很珍惜她,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能够做到这些,丈夫、儿子、弟弟、妹妹、甚至包括母亲本人,都被毕淑敏调动起来。每逢取体检结果,她心里都很忐忑,生怕看到坏结果。她会事先与丈夫沟通:我心里很害怕,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你不要认为我是老生常谈,不耐烦,或者走神,要听我讲,如果不能帮助我做什么,哪怕拉着我的手,或抱抱我也行。“我都是非常明确地告知对方自己的感受,倾诉之后,轻松许多,抖擞了精神,凝聚力量再去面对母亲,面对下一个病变来临前的决定。”
毕淑敏也会有意识地让儿子看到自己的哀伤。“封闭不是保护他。作为独生子,将来的他要独自面对这些生命的难关。我告诉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要相信时间。”(《心理月刊》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