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周一,在中国央行年内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上证综指跳空低开,大盘
约一个月前,市场对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政策还是一副充耳不闻、无动于衷的样子,10月15日,在央行年内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股指仍然越过了6000点。
很快,中国的投资者目睹了一轮令人吃惊的暴跌:大盘周跌幅高达8%,不仅超过今年“2.27”和“5.30”两次股市大波动时候的调整幅度,甚至之前大熊市中的单周跌幅也被甩在身后。
在大跌的背后,是缓慢拧紧的资金水龙头。除了一轮轮从根子上收紧流动性后,监管层采取了多种措施。
近两个月时间,市场未见新基金发行。自9月5日华夏复兴基金发行后,原本火热招募基民的基金公司似乎就突然陷入了沉寂。等待监管层批准的基金排起了队。
除此之外,买老基金的通道新近也被堵住。11月4日,证监会的最新文件砍断了通道,之前,通过买老基金,两个月内就有五百多亿的资金得以注入股市。
记者获悉,最近一段时间,监管层频频使用“窗口指导”。不少基金公司的投资行为近日收到了监管部门的“电话指导意见”。一位基金经理透露:由于基金规模增长较快,其管理的基金不得不持续买入股票,然而,其不断买入行为已经收到监管部门的电话,过问其最近是否买得有点频繁。
另一方面基金的减仓行为得到鼓励。“现金比例至少达到资产净值的10%,这是会里的要求,为应对赎回压力,最好能达到30%。”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透露。
最近的几天,这些电话更加密集,监管部门对基金交易的指导意见,经两位基金业者和一位曾任职于证监会的证券公司高管转述都是:“只让卖不让买。”
直到11月12日晚,市场才发现一丝积极信号:基金获准重新扩募,两家公司――工银瑞信核心价值、金鹰成分股优选基金分别在网站公布获准限量拆分。
11月14日,上证综指大幅高开,一度最高摸至5414点,收盘于5412点,几乎以全天最高点收盘。
至此,管理层似乎松了一口气,A股的主力参与者基金也松了一口气,问题是,中国众多的中小投资者是不是松了口气?
逐步加码的“窗口指导”
“今天没有接到有关电话,看来前段时间的密集关注暂时停止了。”11月13日晚,几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当天并没有接到监管层的口头提示。
11月4日,证监会向基金公司下发“44号文”,即《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文件对基金扩容和投资做出了一系列限制性要求。
引发各方关注的限制性要求,主要瞄准三个方面:一是,基金规模在六个月内必须控制在向投资人承诺的范围内;二是,基金公司不得人为制造基金销售的紧俏氛围,不得诱导投资者低净值的基金更有投资价值;第三,基金公司应关注各基金组合中现金、债券、股票等的配置情况、持股集中度和单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及估值风险,防止片面追求业绩排名或短期收益而忽视流动性风险控制。
实际上,在正式文件出炉之前,监管层已经对业界频频吹风。监管层不满地表示:部分基金管理公司片面追求业务排名和短期收益,忽视流动性风险;部分基金经理参与短线交易,基金投资换手率较高;部分从业人员公开发表对市场走向、个股价格的不当评论。“吹风”之外,监管层还祭出实际举措。“他们会和你先打招呼,如果投资风格过于激进,那么就会把你调离工作岗位。”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10月底以来,监管层多次给基金公司有关人员电话通知,要求注意投资风险,避免频繁大量买入。“我也是受到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不断减仓,目前仓位在七成左右。但这两天,我开始调仓,合适的点位我也买入。”上述基金经理说。
管住搅动市场波动的“坏孩子”
监管层为什么以如此罕见的力度强势指导基金的投资行为?这与基金在最近一年的牛市中,特别是“5.30”大跌后的快速上位有关。
2006年末,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只有8000多亿元,到今年1月底突破万亿大关;7月份,基金规模首次达到2万亿元大关;而截至9月21日,基金管理的总资产则达到惊人的18962亿份,资产规模超过了3万亿元。
基金公司急速从8000亿元向3万亿的扩张,是个奇迹,同时也深藏隐患。
首先是基民人数的急剧增加,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目前爱基金胜过爱股票,今年三季度这种特征更加明显。城镇居民基金投资热情连续6个季度刷新历史纪录,反映基金为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已经达到25.4%,而反映股票为家庭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则从上季度12.8%的历史高点,回落至10.2%。
基金销售的火爆场面也印证了基民的选择。新发基金首发当天就募集几百亿,而不得不提前终止申购,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此外,业绩良好的老基金也深得市场青睐。泰达荷银基金总经理缪钧伟表示,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普遍受到资金追捧。“持续性营销的基金,一天进几十亿元,不搞营销的基金每天也都是净申购,几亿元、几亿元地进来。”
从1万亿到2万亿,基金用了6个月时间,而从2万亿到3万亿,则只花了2个月的时间。基金带着全体国民的发财梦想一路膨胀,在此过程中,上证指数从7月中起步,从3563点开始,走出了一波持续性相当好的上升行情。到10月16日,上证指数攀上了6124的高点。在这三个多月中,上证指数上升幅度达到惊人的72%。
蓝筹股――尤其是权重蓝筹股的价格快速上涨,是支撑股指上涨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根据基金第三季度季报,基金恰恰又集中持有了大部分蓝筹股。也就是说,基金的力量推动了蓝筹股价格的上升,并最终推动了上证综指快速上涨。
为了做高业绩,更多的基金选择高位搏杀,不断变化投资理念,相互拉抬股票价格。例如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一度价格达到300多元的高位,市盈率早超过基金的估值水平,但基金还在找各种理由反复买卖。
由于基金持有市值占整体市场比例超过40%,所以基金的频繁交易助长了市场的涨跌,而市场的涨跌加剧了更多基金去做波动,基金成为搅动市场波动的“坏孩子”。
这正是管理层的双难所在:既不能任由这种非理性亢奋无限制地膨胀,也不愿意断送股市已有的良好势头。
今年的“5.30”大跌已经让监管层和大多数基金公司瞥到风险恶魔的身影。“5.30当日的净赎回规模是400多亿,一直到6月5日,也保持了每天几十亿的规模,当时我们作了一个测算,赎回比例达到资产净值的10%就是一条警戒线。”监管层一位官员谈道。
也就是说,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投资者心理预期发生改变,很可能发生大规模赎回,基金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应付赎回的话,就必须抛股换钱,而抛股本身会引起市场更大幅度震荡,从而使风险叠加,这就好比推倒了多米诺骨牌。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层提前下手对基金的营销加以限制,实际上是提前对风险布控。“基金的投资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大散户。”前述监管官员不满地表示,“换手率高当然要警惕,像香港那样的成熟市场,日均换手率不超过0.5%,而在A股市场,这个数字是5%,相差整整10倍。”
因此,10月份,中国股市的主题成为防范流动性风险。10月12日,各大基金公司总裁会议在京举行,共议流动性风险。
参加会议的一位人士对记者透露,监管层表示基金公司不能一味地扩大规模,要考虑风险控制、改善管理不足。监管层在会上严肃地说,对中国船舶何以能涨到300元,非常不解。
“中邮基金投资总监也因为其激进的投资风格受到警告,我们向国务院专门报告了此事。”前述官员谈道。
涨跌两难
在一个光明的未来和一个复杂的格局之间,关于中国基金业的下一个悬念被缓缓托出:基金的赎回风险究竟有多大?市场资金的持续性有多强?
由于主导本轮蓝筹行情的基金目前面临营销方面的严格限制,加上市场震荡加剧,未来可能难以再现第三季度那种资金源源流入的盛况,市场人士认为,巨大的“蓝筹泡沫”或已被吹破。
华宝兴业市场总监宋三江表示,管理层的导向有利于基金业的有序发展,虽然基金公司不能随意扩张基金规模,但并不代表市场的资金面会出现断裂。“现在投资者已经越来越成熟,在最近的震荡行情里,基金并没有遭遇大量赎回,而一直处于净申购状态,虽然申购的量不大。”宋因此对后市保持乐观。这个判断得到了银行方面的印证。
11月8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三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捧场,在各主题场馆前,基金主题场馆人龙最长。
对此,市场人士认为,经过监管层的强力调控,市场的风险得到了控制。一位基金经理评价说:“市场整体维持着脆弱的平衡,既不甘心就此结束行情,又缺乏追高的勇气,呈现一个涨跌两难的局面。”(《南方周末》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