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澳大利亚科学家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少吃20%就能让你的寿命增加20%。
“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在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告诉我们:胖人要少吃,因为肥胖之躯不会一成不变,只会每况愈下;病人要少吃,因为病人疾病处于“高峰”之时,饮食最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这位圣人的箴言:“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美国布法罗大学2007年12月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个叫“少吃点”的家伙可以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少吃点”更是妙不可言――不仅餐后血糖不会让你“难堪”,对于长期的血糖稳定也是好处多多。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研究显示,“少吃点”可以降低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美国尴尬”和“法国悖论”
在美国,胖人多已经成为一大知名的人文景观。美国成年人中肥胖一族或超重的人高达61%。肥胖使人们罹患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风险随之增加,美国仅装型糖尿病患者在近10年中就增加了50%。美国是“快餐王国”,快餐店的行销手段也是人们越吃越多的强大推手。
如果让大胃口的美国人来到饮食精致小巧的法国会怎样?答案就是:当然吃不饱!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尴尬”――因为全世界的餐馆都填不饱他们的肚子。一位曾到法国旅行的西斯先生就表示,法国菜肴虽然好吃,但份量太少,一顿四道菜的大餐从头吃到尾他都没觉得饱。法国人普遍比美国人苗条。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证明,67%的美国人外出用餐时,不管食物分量多大,他们都会吃得干干净净。
那么,法国人的健康是靠饿出来的吗?法国人吃下去的食物并不比美国人少太多,但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和患心脏病的几率却比美国人低得多。这一著名的“法国悖论”的原因在于:他们餐桌上的内容不是食物而是欢乐。他们会放松心情,放慢饮食,承认人类对进餐的固定需求,从而让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状态。
“韩国人的正餐,被我们误认为点心”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那年去韩国参加亚洲营养学大会,在开幕式上,东道主韩国营养学会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可口的韩国美食。由于宴会采用的是分餐制,所以每人面前都被摆上了一盘精美的食物,里面品种很多,韩国营养学会的理事长边介绍韩国饮食的益处,边告诉大家该怎么吃。一盘吃完后,我们都等着上主菜,他却宣布宴会结束了。韩国人的正餐,居然被我们误认为开胃的点心!”
除了惊诧中韩两国人的饭量差异外,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这种“意犹未尽”的状态,其实是最健康的。以往大家都觉得,有了饱的感觉才放下筷子,其实这时早已超标了。长期让自己处于饱的状态,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就会慢慢失灵,对饱的感觉变得迟钝。
所有人都该少吃些了
“如果有人说控制饭量只是胖人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研究热量与衰老超过50年的悉尼大学教授亚瑟说:“不论大人、小孩,就是没有任何肥胖症状的人,也该从现在开始减少食量,因为我们不会像豹子那样每天奔跑,所以压根儿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
亚瑟认为,如果你做不到减少20%的饭量,那至少也该减少5%,“汉堡吃剩最后两口时,就把它扔掉吧,可乐也不要喝到见底,这就是5%!”
专家建议大家根据运动情况来调整饭量,而不是知道自己吃多了才去运动。如果运动充足,可以在下一顿或下一天稍微多吃点;如果基本没运动,那嘴上也该“省省”了。
如果说少20%热量是营养学家给我们的建议,那么,心理学家则会告诉你,像法国人那样用“心”吃饭才是“少吃多健康”的王道。(《生命时报》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