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难以摘取诺贝尔奖等重大国际奖项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家之间相互“攻击”得太少。科学研究需要多一些痛苦的元素,而过激批评则是医治学术无能的良方。
科学研究渴望学术批评,但中国的科学研究害怕学术批评,害怕否定性学术评价,尤其是害怕“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虽然许
中国科学研究并不是缺乏学术批评,而是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学术批评,有些学术批评虽然打着“批评”的幌子,却以“人身攻击”为目的,而另一些则是以“人身吹捧”为目的。这样的批评都没有落到“学术”上。
中国法学家梁慧星先生认为,学术批评应当受法律保护,假如有人批评某一位学者是学术骗子,即使这样的批评没有事实根据,这样的过激言论也同样应当受法律保护。
目前的学术环境偏爱吹捧型的批评而不欢迎攻击型的批评。因为,当我们听说某位学者是学术骗子的时候,它起码可以让整个学术界保持高度警惕,当心自己身边的同行,也警告自己。这样的声音,反而能够让科学研究更接近其本来面目。相比之下,当我们听到一些人被称赞为学术泰斗时,他本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评价,其他人也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样的评价,大家可能因为那个特殊称谓而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
总之,过分赞美比过激批评更容易毁掉科学事业。前者是使学术研究停滞不前的帮凶,后者是令科学研究不断前行的助推器。批评一个人是学术骗子,或者赞美一个人是学术泰斗,哪一种更接近学术批评的本质?我的结论是前者而非后者。(《科学时报》0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