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房地产业的“成本戏法”

2008-01-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5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业持续演绎着大牛市行情。但房地产业亏损面还挺大。湖南省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平均每个企业负债3701万元。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也表明,2006年北京市房地产行业收入超过2235.6亿元,利润只有约175.9亿元。利润率不到10%,企业亏损率达52.8%。

莫非一直被社会认为有“攫取暴利”之

嫌的房地产业,实际是在惨淡经营、赔本儿赚吆喝?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房地产开发“成本戏法”的某些奥秘。

土地成为“虚增成本”道具

房地产开发离不开土地,国家对土地实行“招拍挂”的初衷,在于体现市场公平,提高价格透明度。但在一些地方,“招拍挂”反而成了某些开发商虚增成本的道具。

规模较小的项目,某些开发商在招投标过程中可以通过“内部渠道”了解政府方面的土地价格“底线”“上限”,与有可能参与竞标的同行,在茶楼酒肆或者会议室里组成“价格同盟”,由一家公司以较低的价格竞拍下来后,其他公司共同建设,但楼盘销售价格参照周边楼盘价格定出高价。

对规模涉及几百亩土地的项目,土地连片开发就需要通过集体“围标”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掌控,开发商往往事先做好评估部门、招投标审委会的“工作”,通过招投标“评估”方式,排挤外来竞争者,最后“夺标”。

此外,在政府搬迁、城市发展规划等出台前夕,掌握从政府部门漏出的“风声”,开发商在未来的黄金地段抢先“圈地”。因为这时土地价格最低廉。通过上述三个办法拿到土地,都能降低成本。

建材、“人头”和规划都能做“成本文章”

建筑材料是开发商成本控制的重要筹码。某些开发商善于“恰到好处”地在几乎所有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环节上,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但要求供货商填写的发票,却是原来价格的2倍至3倍。

凑人头数也是个“绝招”。某些开发商搞来亲戚朋友甚至整村整族人的身份证,制造使用大量“农民工”和“技术工程师”的假象。在某些项目,拿不出任何资质证明的“技术工程师”,每月开出的工资能达8000元,大量的虚增成本开支从此而来。

此外,修改规划和楼盘面积测量,是实现楼盘后期“利润增值”的核心。一般来讲,大户型利润比中小户型高,所以在楼盘建设过程中,开发商有意将大户型面积进一步加大,将中小户型面积进一步压缩。

成本转移+透支=亏损假象

业内人士陈宗海说,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办了物业公司,而开发商往往通过将物业公司、其他楼盘成本集中到即将验收的楼盘上来,用“东墙成本西墙贴”的方式,造成房地产成本高的假象。

某些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虚亏实盈”格局中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为实现“财政年年增收”,很多城市下辖的区级政府鼓励房地产企业提前缴纳来年甚至未来几年的税收。这样做实际上将多期房地产开发税负集中释放,增加了当期开发成本,进而也就刺激了当期房价。而开发到了二期、三期,税已缴完,成本越来越低,房价反而随着大环境越卖越高。(《新华每日电讯》1.1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