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腊八”,许多城市开始恢复“施粥”的传统,而且场面越来越火爆,衣着光鲜的时尚男女于寒风中排长队,就是为了等着领取一碗腊八粥。
对此有人认为:“非灾非荒,不饥不寒,施粥已不复是从前的赈济之意,而成了城市众生的聚首之缘。”以笔者之见,其内蕴的意义却并非这样简单。人们之所以不惜冒着
首先是因为“腊八粥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令”特点。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腊八正值天寒地冻的时节,对于穷人来说此际分外难熬。衣食的必需加上年节的压力,使得每年一到这时,世态人心的碰撞就分外激烈起来。一些家庭可以尽享喜悦,而另外一些家庭则可能“过年如过关”。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惟此时为甚。诸多统计数字表明,腊月往往是一个各类案件多发的月份。正是因为腊月所自然形成的这种特殊社会心理背景,自古以来,人们特别注重在腊月的行善施德,通过施予救济帮助贫穷者度过严冬,顺利熬过“年关”。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够大力发扬光大“腊八粥文化”,借助这一时机进行更多的慈善活动,给予贫困者更多的救济,既是对贫困者的雪中送炭,又很容易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新民晚报》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