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阶段,互联网对真相的还原能力在得以充分展示――围绕“三门”事件(虎照门、艳照门,以及涉及一系列获奖照片造假的“PS门”),网友们爆发出极大的参与热情,迅速揭开层层迷雾而逼近真相。不过,透视类似的网络热点,互联网的纠错效应一旦不再理性,很容易构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网络纠错的兴起,大背景
实际上,无论是在“艳照门”,还是其他一系列对隐私侵犯的事件中,网民虽看似主角,但论坛、门户、博客网站等网络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网站编辑选定热点,从浩如烟海的博客里搜集相关文章,置于头条;各种网络评论被化零为整,配以图片,形成夺人眼球的“专题”。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热情被“幕后导演”所附加的道德评判进一步激发,理性的纠错最终变成了一种“逼供”和“宣判”。而网站则潜伏在参与潮中,收获着点击量。风口浪尖的当事人被淹没在口水里,无处容身。
纠错机制本身并没有错,在常态下,它因为理性而务实、有效。
事实上,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在“虎照门”、“艳照门”、“PS门”以及其他网民参与热点事件中,值得网络“逼问”的,应该是被权力摆布的“真相”,而不是个人脆弱的隐私。要让“纠错效应”扬长避短,一方面,国内必须尽快完善保护隐私的法律;同时,网络媒体必须更加自律,在真相和隐私之间,主动建起“防火墙”。(《文汇报》3.5)